浅析地图投影变形的表现(2)
2013-05-23 01:29
导读:变形椭圆所依据的是比例系数a和b。在地球仪地图的任何一点上,每个方向比例系数都相同;因此无论何处比例系数SF=a=b=1.0。为了显示发生的变化,底索用
变形椭圆所依据的是比例系数a和b。在地球仪地图的任何一点上,每个方向比例系数都相同;因此无论何处比例系数SF=a=b=1.0。为了显示发生的变化,底索用半径1.0的小圆表示一个点。在任何变换方法中,量值a和b一般会大于或小于1.0。正形投影a=b≠1.0但是在所有其它投影中,a≠b。在这些情况下,指示圆变成椭圆,它是由长半径a和短半径b给定的。
2.2.2长度变形
在地球仪上,经纬线的长度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各纬线长度不同,赤道最长,纬度越高纬线越短,极地纬线长度为零;第二,在同一条纬线上,经差相同的纬线弧长相等;第三,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同一条经线上,纬差相同的经线弧长相同。
地图上的经纬线长度是怎样的呢?
由图(1)可以看出各纬线长度相等,各经线长度也相等。这表明各纬线不是按同一比例缩小的,而经线却是按同一比例缩小的。再由图(3)可以看出,在同一条纬线上,经差相同的纬线弧长不等,中央的一条经线最短,从中央向两边经线逐渐增长。这个图形说明在同一条纬线上,由于经差的不同,比例发生了变化,从中央向两边比例逐渐变小;各条经线不是按同一比例缩小的,它们的变化,是从中央向两边比例逐渐增大。
根据上述可知,地图上的经纬线长度和地球仪上经纬线长度不完全相似,表明地图上具有长度变形。
长度变形是衡量投影变形大小的一个数量指标,要根据长度比来计算。长度比是投影面上一微小线段ds'和球面上的微小线段ds之比。设以μ表示长度比,则μ=ds'/ds
通常在研究长度比时,不一一研究各个方向的长度比,而是研究其中一些特定方向的长度比,即最大长度比(以a表示),最小长度比(以b表示),经线长度比(以m表示)和纬线长度比(以n表示)。地图上经纬线呈直角相交者,经纬线长度比就是最大和最小长度比,经纬线不直交者,设其夹角为θ,则经线长度比m、n与最大、最小长度比a、b之间具有下列关系: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m2+n2=a2+b2
mnSinθ=ab
长度变形是长度比与1之差,用Vμ表示长度变形,则
Vμ=(ds'-ds)/ds=ds′/ds-1=μ-1
如果知道某一点任一方向的长度比,则按上式可以求出长度变形。长度比只有大于1或小于1的数(个别地方等于1),没有负数。而长度变形有正有负。长度变形为正,表示长度增长,长度变形为负,表示长度缩短。
这里要说明一下,长度比和长度比例尺是不一样的。长度比是个相对数量,长度比例尺是个绝对数量。在绘制地图上的经纬线网时,首先把地球椭圆体按规定的比例尺缩小,然后采用一定的投影方法把它画在平面图纸上,这个比例尺称为主比例尺。即一般地图上所注明的比例尺。由于地图投影产生变形,主比例尺仅能被保持在某些点或线上,其余地方或是大于或是小于主比例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