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3.5 景观均匀度指数(E)
景观均匀度指数(E)为景观多样性指数与最大多样性指数之比值。E=H/Hmax(4)式中:H为多样性指数;Hmax为其最大值。当E趋于1时,景观缀块分布的均匀程度趋于最大。
2.3.6 景观破碎化指数(Fr)
景观破碎化指数表明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在小流域景观中,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与人为干扰有密切联系,其表达式为: Fr=〔(Nb-1 )/Nt〕×100% (5)式中:Nb为景观类型中各类斑块的总数;Nt为景观中最大可能网格总数。
3 结果分析
3.1 土地利用与景观特征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几何特征见表1,2。不难看出,难利用地、乔木林地和水田是该小流域的基质。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梯田农地和坡耕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且斑块数量大。难利用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大,其次为乔木林地、水田、居民用地、灌木林地。
3.2 景观形状分析
平均形状系数是对周长敏感的形状指数,反映斑块边界的复杂程度,斑块形状特征、斑块类型优势度见表3。由表3可知,各斑块类型形状系数均在1.2~1.5。由于水域的形状为狭长型,且边缘较复杂,从而导致具有较大的形状系数。
分维分析的结果表明,水田、梯田农地、居民
用地、灌木林地和水域的平均斑块分维数较高,在1.28以上,这些景观类型大多分布于山谷和沟谷地中,斑块形状取决于自然地貌的平面形态。坡耕地、乔木林地、间作地、果园、未利用地和荒地的平均斑块分维数较小,<1.24,表明斑块形状简单,这些景观类型大都位于山坡和山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