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峨眉山佛寺园林特色(3)
2013-06-03 02:28
导读:山石、影壁、庭院中,虚无飘渺,空空濛濛,仿佛让人感到周身被晓雨润湿,但抚摸衣装,却丝毫没有被雨水浸湿的痕迹。用唐代山水诗人王维《阙题二首
山石、影壁、庭院中,虚无飘渺,空空濛濛,仿佛让人感到周身被“晓雨”润湿,但抚摸衣装,却丝毫没有被雨水浸湿的痕迹。用唐代山水诗人王维《阙题二首》中的“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来言状此景,最为贴切。洪椿坪海拔1120米,因寺前有洪椿古树三株故而得名。3世纪中叶,从中印度来华人蜀登峨眉山的宝掌和尚,曾在坪右宝掌峰结茅修住。10世纪开建为寺,名千佛庵,明初楚山和尚扩建,名千佛禅院。寺为木结构,殿宇三重,复四合院组合,中轴线上按山门、观音殿、大雄殿、普贤殿序列建造。占地30亩。
山门:木结构,错落三重檐,悬山顶,穿斗式梁架,4穿用5柱。面阔4间15米,进深2间4米,通高7.9米。
观音殿: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前后乳袱剞牵用7柱。底层面阔7间28.2米,进深13间30.7米;二层面阔13间50.4米,进深5间9.5米。通高10.9米。
大雄殿:木结构,三重檐,歇山和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4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7柱。底层面阔9间43.11米,进深7间23.55米;二层面阔6间32.35米,进深7间15米;三层面阔5间34.45米,进深6间13.65米。通高14.4米,素面台基高0.3米,阶梯式踏道2级。
普贤殿: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2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底层面阔7间32米,进深9间22.6米;二层面阔5间23.4米,进深5间11.4米。通高11.5米,素面台基高3.15米,垂带式踏道15级。
“林森小院”:由山门“洪椿晓雨”照壁、观音殿组成。穿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原为观音殿前面的附属建筑。1938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寓居于此两月有余。寓居期间曾举行接受当时苏联驻华大使递交国书的仪式,因此,洪椿坪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三、峨眉山佛寺园林的特色
1、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相适应、相协调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支柱之一的佛教文化,是随着佛教的传人而产生的,佛教寺院建筑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而逐渐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峨眉山僧人及建筑工匠们,根据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峨眉山自然环境的理解,在环境规划和建筑设计上运用数的象征、形的象征、物的象征来展现他们的思想,使100多座寺院象颗颗璀璨明珠自由而有节奏地镶嵌在长达60公里的游山道上,将整个景区熔铸为以自然环境为主体,以雄秀景观为主弦,以佛教文化为特征的山野佛寺园林。而作为峨眉山寺院园林建筑精品的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万年寺、砖殿、洪椿坪,更是各具风姿,充分运用拟人化的简洁明快的建筑语言,表达宇宙万物时空合一的观念和中国佛教“人世渡生”。建设“人间天堂”的愿行。在选境、选址、设计、布局、平面结构、空间组合等方面都与峨眉山山水交融,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2、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蕴含自然美、形式美和艺术美,充分体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特色
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平而不凡,简而不陋,俗而尚雅,即有庙堂之严,又有居家之感,更富景观之美。这些建筑或隐没于重翠之中,或巧构于溪涧之畔,或飞架于奇峰之颠,或耸立于云海之上,是“峨眉天下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宏观构思上顺乎自然,在微观运筹上出乎自然,在平面布局上在乎自然,在空间组合上化乎自然。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风景资源,以及游人行止动静的心态,确定佛寺建筑分布的密集疏朗及其规模的大小和造型。运用聚合、框饰、寄托、分割、隐露等手法,集景如画,涵容如诗。如伏虎寺深隐于苍杉、翠楠、竹篁混交成林的密林之中,濒临于溪桥曲绕的瑜伽河。虎溪河汇流之畔,控联着松柏环绿的萝峰庵和声脆如玉的虎泉,围合成以“清秀”为特色的景域。以洪椿坪、清音阁、万年寺为重点,以白龙寺、延福寺为隐涵,以幽谷溪流为主弦,组成以“灵秀”为特色的景域;以仙峰寺、遇仙寺、华严顶为中心,以连绵数十里的九老峰、九岭岗为依托,连接黑龙潭、长寿岩和九老、桂花、三霄等古洞奇穴,以及悠闲的白云,深邃的迷雾,溶合成虚幻飘渺的以“神秀”为特色的洞天佛国景域;以华藏寺、卧云庵置于奇峰之颠,以金顶、千佛顶、万佛顶高峰品联一气,凌空出阁,云缠雾绕,组合成以“雄秀”为特色的极乐景域。虽然现在有的寺院已不复存在,但它巧夺天工的建筑形象,在人们的意念中很难消失,成为人们心目中一篇篇无声的诗章。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构思精奇,别具匠心,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科技成就
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地貌等自然条件和风景资源,全面考虑环境、功能、审美的综合要求,精心设计,精选材质,刻意塑造,各展风姿,无一雷同,反映出高超的技艺和科技成就。如伏虎寺,隐没于密林之中,但屋顶终年不见残枝败叶,清康熙皇帝题名“离垢园”一额,至今仍悬挂于普贤殿门楣之上。196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元帅题赠《伏虎寺》一诗:“离垢园内净无尘,清风旋舞扫浮云。林木森森藏古寺,山溪流水似琴声。”山中六大古寺之一的万年寺中的明代无梁砖殿,是为了保护宋代普贤铜像而建造,已有400多年历史,整个建筑构思精奇,技艺高超,历经18次地震却安然无恙。宋代的铜像、明代的砖殿浑然一体,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相得益彰,使人不得不惊叹这人间的奇迹。
4、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带有民居风格,突出“人佛等位”的哲理境界,完全体现“天人合一”的完美特色
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虽然规模不算太大,装修也不甚华彩,但它却代表了明清佛寺建筑的面貌,反映了西南汉族村舍的古代建筑的风俗习惯,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典型,表达了独特的建筑语言和艺术特征,是峨眉山历史文化的标志。佛寺既是佛的环境,也是游人居住的环境,佛寺走向人间化,走向民俗化,是佛教追求的目标。这些建筑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它深刻的含意。如伏虎寺,将供奉佛像,举行朝拜仪式和开展佛事活动的天王殿、普贤殿、大雄殿置于中轴线上,庄严肃穆。大雄殿左侧以“华严宝塔”亭为主,隔墙、横廊组成两进四合院落,大雄殿右侧以御书楼为主,以客寮四合为院,通光、采光、借景、赏景,行止自如,犹如私家大院,让人感到轻松如意。使人、佛像、建筑有着更多的感情交流,淡化了寺院的肃穆和空寂,“天人合一”更能体现佛教“人佛等位”、“人世渡生”,建设“人间佛国”的旨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