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位于12线以南的南部区与其它区明显不同,该区内断层不如中部区复杂,其发育程度与北中部区类似。但软煤发育,厚度明显大于其它区,主要分布在煤层的中下部。生产阶段的揭露和测井解释均证实了这一点。
1.3三层煤软煤分布特征
由软煤厚度等值线图和软煤百分比等值线图可知,北部区与南部区软煤最发育;北中部区软煤所占比例最低;由北中部区向中部区至南部区构造煤厚度依次增加,所占比例依次增高,该区煤的f值较低,△P值偏高,瓦斯含量在9砰八左右。
三层煤的软煤在北部区和南部区比较发育。北部区显然与褶曲形成过程中伴随的剪切作用有关,即煤体变形、破坏是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中部区三层煤发育的小断层主要形成于喜山期,沿两个主要方向呈共扼形式共存,而南部区断层稀少。说明在喜山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在中南部区以发生断裂形式来吸收应力,而南部区则以层间滑动形式来吸收。这种层间滑动的力源于构造应力。层间滑动波及了北中部区,使得该区也发育了一定厚度的软煤。中部区软煤一般局限于断层附近。
2顶底板、夹研岩性与瓦斯赋存的关系
2.1顶底板岩性
三层煤顶板岩性存在3个分区:砂岩区、粉砂岩一粉砂质泥岩区、泥岩区。砂岩分布在井田的北部,大致在7线以北;粉砂岩一粉砂质泥岩区分布在中北部区,大体位于7一9线之间;中东部为泥岩分布区。底板岩性也存在3个分区:北部为粉砂质泥岩一泥岩分布区,中部为砂岩分布区,南部偏东方向为泥岩分布区。
顶板岩性对三层煤瓦斯赋存和煤体变形影响极为严重。北部的砂岩分布区,目前揭露的如5331工作面,其瓦斯含量及涌出量都小于中、南部,煤体破坏程度在整个井田范围内最低。这是由于砂岩顶板导致了瓦斯的部分扩散逸出,同时又保护了煤层免受构造应力或重力的强烈作用。顶底板都为泥岩的中、南部区(9线以东)瓦斯含量和涌出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泥岩顶板限制了瓦斯逸散,同时在外力的作用下煤体结构易于破坏,特别是易于顺煤层剪切作用的发生。可见顶底板岩性是造成三层煤瓦斯含量和涌出量由北向南(4线以南区域)逐渐增高的根本原因之一。
2.2夹歼特征
三层煤含有多层夹研,基本上为纯度较高的高岭石泥岩,以7线为中心厚度最大,向周围逐渐变薄。通过井下观测和测井解释,发现三层煤的夹研对软煤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构造煤比较发育的北部区(4线以北)和南部区(12线以南),软煤分层位于煤层中上部一层比较稳定的夹研下,上部为原生结构煤或碎裂煤。可见夹研与煤层之间的薄弱结构面是层间滑动的首选层面,沿该层面发生的层间滑动造成中下部煤层的破坏。
3三层煤突出危险性预测
三层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但根据三层煤的瓦斯含量、涌出量、瓦斯压力和煤体结构特征,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突出危险性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南部区(12线以南)和北部区。但到目前三层煤没有发生任何瓦斯动力现象,根据以往的研究和与二层煤(突出煤层)的对比,将三层煤的突出特征概括如下:
①构造特征。层间滑动构造发育地带,特别是伴随断层发育的地带,常发生瓦斯突出。
②煤体结构特征。煤体因强烈的剪切作用而遭受严重破坏,以软煤(碎粒煤和糜棱煤)为主,占煤层总厚的70%以上。
③煤层厚度。煤厚突然加大的地带,且这种增厚是后期改造的结果,非原始沉积所致。
④单项指标:f值小于等于0.5,△P大于等刊。
⑤综合指标:K值大于等于15。
⑥瓦斯压力:一般大于0.6MPa。
⑦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25m,八的区域(在满足上述指标的前提下,该指标仅供参考采用)。此次研究根据乌兰矿的具体条件,采用软煤厚度所占百分比和相对瓦斯涌出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测,将三层煤区分为突出威胁区(软煤比例大于70%,相对涌出量大于25m,八)和无突出危险区。根据《防突细则》,对于突出威胁区,在工作面推进30一loom时,必须进行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检验,如果实测指标达到了上述①一⑥项的突出危险范围,则该工作面升级为突出危险面;连续2次检验,突出指标均不超限,则可降级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
参考文献:
[l]焦作矿业学院瓦斯地质研究室.瓦斯地质概论.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