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辛油田营八断块区剩余油分布研究(2)
2013-06-24 01:10
导读:根据81年4月完钻12J48井、99年5月完钻的12J176井两口检查井取芯同层情况统计,初投生产比较,含水率上升,日油产量下降;对比水淹情况统计弱水洗厚度
根据81年4月完钻12J48井、99年5月完钻的12J176井两口检查井取芯同层情况统计,初投生产比较,含水率上升,日油产量下降;对比水淹情况统计弱水洗厚度63.3%降至22.7%,水洗厚度36.7%降至13.9%,强水洗厚度0升至63.4%,
中高渗透层上下渗透率级差较小的反韵律油层下部水淹程度相对较高,上下渗透率级差大的反韵律油层渗透率较高部位水淹程度相对较高。
(3)硼中子寿命测井法
99年5月对营12-49、营12-13进行了硼中子寿命测井,结果显示层间剩余油差异大,弱水淹层为沙二81、3、4、105+6、111+2。99年7月12-49井堵炮眼单采沙二105-6111-2下44泵生产日液19.8t,日油11t,含水42%。
(4)注水井吸水剖面分析法
统计营8块近期24口注水井测吸资料,吸水好的厚度占27%,吸水较好厚度占39.1%,吸水中等厚度14.8%,吸水较差厚度占12.6%,不吸水厚度占6.5%。据大量吸水剖面反映,吸水相对较好的小层主要有:沙二82、91、103、4、114.5,吸水相对较差的小层主要有:沙二73、5、84-5、92、101、5、6、111-2。
3、动态资料分析法
通过对历年新井投产、老油井补孔、改层措施效果分析,判断油井合采时的相对高水淹层段,配合水井吸水状况,定性描述不同时期的层间储量动用状况和潜力层分布。
(1)新井效果分析
98年来新钻井主要集中于断层遮挡高部位,储量动用差,统计初期平均日油7.1t,含水60%左右, 远低于断块综合含水;目前平均日油4.4t,含水78%,部分井因固井差,或初期射下部低渗层,影响整体产量,总体分析新井效果较好。
(2)油井措施效果分析
统计95年来补孔卡封代表性油井,平均单井日增油4.5t,含水降低40%,由于油井后期卡封难度大,大半井是补孔后合采,还有部分井补孔改层因封隔器座封质量不高,影响了补孔效果,但仍可看出平面及层间有较大的调整潜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3剩余油分布评价
1、纵向剩余油分布
三套层系都有一定的潜力,剩余可采储量依次为沙二7-9(59.8万吨)、沙二10(13.25 万吨)、沙二11(16.7万吨)。由小层剩余可采储量分布看,剩余可采储量大于10×104t的主力小层有沙二82、84+5、91,剩余可采储量大于5×104t的主力小层有沙二105+6、111+2。
分析认为由于重力和毛管力作用使水质点下沉,油层下部驱油效果好于上部,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层上部,但局部受非均质影响在层内剩余油常常呈几段分布。
2、平面剩余油分布
主力高渗小层沙二82、91、101-4、113-5平面普遍水淹严重,基本无连片低含水区,低含水区多呈孤立状态,差异相对较小。仅在断层屋脊一线及四级小断层局部遮挡部位剩余油富集。
物性油性相对较差的沙二84+5、105+6、111+2整体动用较差,平面上剩余油富集。部分薄层、土豆状零星油砂小层,厚度仅1m左右储量控制差,开采难度大,采出程度低。
由以上方法综合分析表明,目前主要潜力层为沙二84+5、105+6、111+2。
4实施效果分析
应用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2006年对该断块区实施井网完善综合调整。完钻新井12口,其中油井8口,水井4口,初期平均单井日油9.2吨,含水52.1%,远低于断块综合含水94.1%。调整后,日油能力由221吨↗279吨,综合含水
由94.1%↘93.5%,自然递减、综合递减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改善了高含水后期整装油藏的开发效果。
5结论
整装油藏进入特高开发含水后期,由于层间物性差异导致中低渗透层剩余油相对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屋脊一带、油井之间、注采井间的分流线区域以及水井之间。
大学排名
参考文献:
1孙焕泉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第二辑)
2 常子恒 石油勘探开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