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方法与地理教学方法的关系(2)
2013-07-03 01:06
导读:实践教学是中国地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既是中国地理课程教学的继续,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轻视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中国地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既是中国地理课程教学的继续,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轻视了实践教学,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性强是地理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实践教学在地理专业教学计划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但是因近些年来食宿、交通等费用的大幅度增加,而教学经费增长有限,致使实践教学的时间及内容大大压缩,学生实习、调研时间也大大减少,实习实验经费的短缺,导致地理教学向实践性、应用性方向的改革难以力行。
2 《中国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5号黑体字)
《中国地理》课程内容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愈加深入,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2.1 及时更新教材,补充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5号楷体字)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要精选中国地理的内容,还要反映有关中国地理研究的新成果、新热点,并要及时向学生介绍中国地理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更新一些社会经济指标位,中国在世界的地位、青藏铁路、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等等知识点。如讲述“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动”,应补充 “十五”规划期间工业结构及布局变化情况,“九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已明显具有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以设备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特征,我国已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地理基础知识与前沿学科的关系。这有助于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积极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2 更新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5号楷体字)
《中国地理》课程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基本上是封闭的,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唤,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挑战,这种挑战要求对传统的培养模式及教学关系模式进行思考和调整,要从过去以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为中心。在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时,以学生为本,要遵循“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原则。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的高教教学改革必须在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结构要求的基础上,以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克服教学实践中诸多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弊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焕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模式,做到“教学相长”。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不仅关系到知识传授的效果,而且制约着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是知识型的人才,而要培养智能型人才就必须采用现代教学方法。
2.3 改进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5号楷体字)
《中国地理》课程的知识体系应敢于跳出“地理八股”的学科体系,应加强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应把正确认识人地关关系贯穿始终,《中国地理》教学应以突出应用性和综合性为原则,并将科研课题与最新的地理科学成就和重大国土整治项目组织到教学中,适时组织好专题式教学。如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我国人口问题及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我国农业经济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条件、意义及对策分析”等专题。这样既培养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科的应用性和综合性。
2.4 改革考试制度(5号楷体字)
课程考试改革,在中国当前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系统工程中处于极为关键和先导的地位,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中国地理》课程考试要融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采用综合的、灵活的、相对的评分办法,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变期末整体性考试方式为分解式与整体式并举的考试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阶段性学习内容的考核,平时测验多采用口试形式,学生成绩应是平时作业与平时提问成绩、阶段测验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和。
2.5 建立教学文件库(5号楷体字)
建立《中国地理》教学文件库,要有较长远的课程建设总体规划,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收集有关院校地理教改信息资料,完善和整理已有资料,了解和收集学生反馈意见、试题信息、学生成绩信息等;二是建立《中国地理》图书架,包括购置必要的《中国地理》方面的书籍、图件、光盘及文献资料;三是建立标准化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