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中死亡恐惧分析
2013-05-26 01:12
导读:英美文学论文毕业论文,关于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中死亡恐惧分析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键词:唐·德里罗 白噪音 死亡 &n
关键词:唐·德里罗 白噪音 死亡 恐惧心理
摘要:美国当代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唐·德里罗的作品《白噪音》,阐述了恐惧的表现、恐惧的克服方法和恐惧的原因,揭示“美国死亡之书”的深刻含义:后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超级市场的兴旺、媒体的传播和先进的技术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噪音——幻想破灭、内心的痛苦、精神扭曲变态。
引言
后现代主义小说《白噪音》(WhiteNoise)的作者唐·德里罗对美国文化的病理结构具有过人的透析能力,他被誉为“20世纪的狄更斯”,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主要代表。《白噪音》一书探讨了死亡主题,背景是一个美国中西部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对死亡产生的恐惧心理,因此,这部小说被称为“美国死亡之书”。小说的主人公杰克51岁,是学院希特勒研究系主任,曾经历了四次婚姻,有8个孩子。杰克的几个前妻为中央情报局做事,行踪神秘。现在的妻子芭比特温柔体贴,是一位贤妻良母,这使他感到很安全。夫妻二人看电视、逛超市,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但是,他们内心都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两人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谁会先死。杰克在一次有毒气体泄露事件中接触到致命的毒气,根据机计算的结果,他活不了多久。而芭比特则背着他暗中接受,通过肉体交易从医师那儿获取治疗死亡恐惧症的实验新药。杰克发现他的“避风港”不复存在,十分震惊。杰克找到医师,向他开枪,但没把他打死,出于怜悯,又把医师送到教会办的,在那儿的修女告诉他:神职人员根本不信上帝,只是假装有信仰,否则整个世界就会崩溃。这部小说的前1/3没有什么情节进展,也无任何悬念,完全是这个家庭成员的琐碎生活片段的堆积。在小说第二部分这个家庭所在的小镇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毒气泄漏事件,造成全家人不得不和邻居一起离家逃难。小说第三部分揭示了事件后夫妇两人各自对死亡的焦虑。这本书的结尾部分有一个类似通俗小说式的很短的高潮。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杰克·格拉迪尼和妻子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和做出的种种滑稽而又怪诞的反抗以及产生的原因,揭示后现代社会的高速给人类带来的隐患的恐惧,消费观念,大众传媒,甚至科技,信仰丧失,这些都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到现在的无奈,人类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毁灭自我,因而对于生命,对于生的期待就会更大,而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感叹生命的脆弱,也让我们感到无奈。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工业社会高速发展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一、面对死亡恐惧的心理表现
“白噪音”一词,具有多面性的含义。《白噪音》中,“死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书中的人物并不拒绝谈论死亡,甚至经常把“死亡”二字挂在嘴边,并不表示他们不害怕死亡,反而是他们害怕死亡的标志。譬如本书杰克和芭比特曾有过一段讨论死亡的对话:
“这事多么奇怪。我们关于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怀着这样深深的、可怕的、驱之不散的恐惧……没有人看出来,昨夜、今晨,我们是何等的害怕——这是怎么回事?它是否就是我们共同商定互相隐瞒的东西?或者,我们是否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心怀同样的秘密?戴着同样的伪装。”
“假如死亡只不过是声音,那会怎么样?”
“电噪音。”
“你一直听得见它。四周全是声音。多么可怕。”
“始终如一,白色的。”
他们试图交流来驱散死亡的恐惧,摆脱它的威胁,同时也是在通过不断的谈论“死”来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生”,从而来延长生命,拒绝死亡。
死亡如影随形。杰克与妻子芭比特每天都讨论谁会先死的问题。芭比特想先死,因为没有杰克的话,她会感到无法忍受的孤独和忧愁。而杰克也想先死,因为他已经习惯于芭比特的一切,因此没有她杰克会感到不完整和可怜。他们为此话题争论不休,直到深夜。此外,杰克经常从死亡的梦魇中惊醒,大汗淋漓,同时感到恐惧和痛苦不堪,却毫无防卫之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有时候它掠过我。”她说,“有时候它一点儿~点儿渗入我的头脑。我试图对它说话:‘现在不要,死 神。”
“我躺在黑暗中看着钟。总是奇数。早晨1:37,早晨3:59。”
“死亡都是奇数的,这是锡克人告诉我的—那个住在铁城的圣人。”
这种死亡的心理无时无刻不在主人公的脑海中萦绕,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
死亡也困扰着四岁大的儿子怀尔德。他是他们长寿的保障,所以夫妇俩与怀尔德在一起才感觉良好。他们认为小孩子对死亡没有什么明确的认识,也不会自觉地对死亡产生恐惧和悲哀之情。然而,这小小的孩子却毫无原因地不停哭泣了七个小时,怀尔德的哭泣是有节奏的,听上去像是“一种短促急迫的有旋律的表述”。当孩子终于停止哭泣时,全家人都以敬畏的眼光看着他。那么孩子这种毫无征兆、超乎常规的哭泣到底是要表述什么呢?这大概就是父母的精神状态对他造成的影响吧,那也就是对于死亡的恐惧。被死亡恐惧所困扰的杰克夫妇经常依靠怀尔德来寻求安慰。毫无疑问,他们无形中把这种恐惧转加到了小孩身上。然而,弱小的怀尔德更加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负担,他不会自我保护,却还要面对死亡的恐惧,因此他用哭泣来表达出整个家庭的情感状况和精神状态。
二、面对死亡恐惧的怪诞而滑稽反抗
《白噪音》在揭示人们死亡恐惧心理的同时也呈现了人们对死亡作出的种种反抗。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芭比特和杰克做出了种种滑稽而又怪诞的事情。
杰克试图从研究希特勒中壮大自己。他从事希特勒研究的动机十分清楚,抗拒死亡威胁,将希特勒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杰克眼里,希特勒是最大的杀人魔王,但另一方面他也象征着一种力量:对生和死有着最大的控制能力。杰克就是靠着他的希特勒事业,把希特勒当做心理上的避难所,希特勒不仅比生命伟大,甚至比死亡还要伟大。杰克固执地以为,躲在杀人魔王庞大的阴影下,就可以治愈对死亡的恐惧。耐人寻味的是,研究希特勒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成了杰克的独创,然而,虽然他的希特勒研究事业干得轰轰烈烈,他的死亡恐惧却依然存在,没有丝毫离他而去的迹象。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杰克对希特勒的盲目崇拜使他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事情。他与同事默里进行的一次苏格拉底式的谈话更坚定了他的信念。“想一想,在正面对抗中杀死一个人,在理论上是何等振奋人心。如果他死了,你就不能杀他了。杀死他,就是获得生命的得分。你杀的人越多,你的得分就越多。”“它是控制死亡的一种方式,获得最终优势的一种方式。改变一下,当杀人者吧。让别的什么人去当死亡者。让他替代你,这在理论上名为交换角色。如果他死了,你就不会死了。他死,你活。瞧瞧多么奇妙的简单!”默里的杀人得分理论让杰克相信杀人也是抗拒死亡的一种方式,并且合情合理。这更坚定了他企图谋杀与妻子有奸情的格雷医师的想法,但他的真正目的还是得到“戴乐儿”——一种治愈死亡的药品。杰克认为,他可以通过暴力来驱除心中的恐惧恶魔,并通过别人的死而使自身免于死亡。不过,后来证明,他抗拒死亡这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由于种种原因而并未实现。
芭比特企图像科学家分析物质的
化学成分一样来分析死亡恐惧,妄想能找到对付这种恐惧的良策。然而,靠这样奇怪而又滑稽的方法来克服死亡恐惧,她的美梦是注定要破灭的。不过,她还是千方百计地想找到对付这种恐惧的良药。机会终于来了,在一次给盲人老人读小报的时候,她无意中发现竟然有一种药物很有可能会消解对死亡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