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里·斯奈德与寒山的文化共鸣美文学毕业(2)
2013-05-27 01:19
导读:为反对主流伦理道德与社会价值观,“垮掉的一代”诗人们过着颓废、堕落的生活。他们以放荡不羁的方式表达着对主流社会的抵抗。他们以同性恋、毒品
为反对主流伦理道德与社会价值观,“垮掉的一代”诗人们过着颓废、堕落的生活。他们以放荡不羁的方式表达着对主流社会的抵抗。他们以同性恋、毒品、性滥交等方式宣泄自己的愤怒。不过相对于其他的“垮掉派”文人,斯奈德反叛的方式是隐身于山水之间,在荒野之中发动对资本主义——基督教文化的攻击。他选择荒野而不是都市的原因在于他对自然地挚爱以及他对自然生态的真切关怀。他在森林中所目睹的资本主义——基督教文化对自然的残害更加深了他对这一统治性文化的反感。当他不必亲身参与与见证那无情的屠杀,而可以安然身处自然之中时,他的生活便充满了愉悦与惬意。如同斯奈德1952年8月3Et的日志所显示的,斯奈德在担任森林防火嘹望员时,对于群山之中清苦、孤独的生活却感到乐在其中。在那里他读佛经,禅定打坐,也写写日本的俳句诗,通过电台与同伴们开着玩笑,或者就是宁静地眺望,欣赏山中的风景。可见,斯奈德与寒山都是所处社会主流文化的反叛者,都以远离尘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叛逆与批评立场。他们都与自然十分亲近,把自然当做自己的心灵之家。此外,斯奈德与寒山还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佛教禅宗。
寒山是儒是道还是僧?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非常清楚。寒山由儒、道转佛禅。从根本上说,寒山是一位无师白通的禅门高僧。从寒山的诗文可以看,寒山从小接受的是儒家传统。如钱学烈先生所论,“少年时代的寒山子,深受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学文学武,读经咏史,吟诗作赋,希望科举入仕,为国立功。寒山的诗作中有“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之语,也证实了钱先生的论断。在《一为书剑客》中寒山写道:一为书剑客,三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今日既老矣,余生不足云。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这些都说明,寒山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长大,也曾经有过文武双全,博取功名的梦想。他也曾试图以儒家的伦理来劝导他人。但时光流逝,他却屡试不第,终于穷困潦倒,心灰意冷。这样的心境都表现在《笛是何措大》中:笛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趺,箧中有黄卷。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
三十有余的穷书生,参加科举已经四五次,可总是名落孙山。而且,穷书生还囊中羞涩,连基本生活费用都没有。这种穷困愈加严重,直至到了“长存磨石下,时哭路边隅”的境地。而与此同时,寒山也开始对人生的本质意义进行反思。他也许逐渐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空幻,开始接受道家与佛教的理念,据何善蒙先生的考证,在隐居寒山时,寒山的思想经历了两个阶段,从790年到800年,寒山试图修道以求长生,他的诗作中有“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之句。但是长期的修道却无甚裨益,寒山也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俱好神仙术,延年竞不长”于是在801~830年,寒山进入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修禅阶段。最终他的文化身份定格为一位悠游于山野的禅僧。因此《寒山诗注》开篇第一首就是《凡读我诗者》: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驱遣除恶业,93-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这首诗中,寒山清楚地表述了他创作诗歌的终极目的,那就是要度世人迷误,帮助众生开悟。从这个终极目的出发,寒山或指出世事的空幻,或指出世人的迷误,或表达独居寒山的自由惬意,或在《嗔是心中火》这样的诗作中直接阐述佛理。在《余家有一宅》中,他写道:余家有一宅,其宅无正主。地生一寸草,水垂一滴露。火烧六笛诚,风吹黑云雨。子细寻本人,布裹真珠尔。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这里的“一宅”即躯体,所谓“其宅无正主”,是指人之色身在六道轮回之中,变迁不已,所以没有“正主”。佛性寄居于躯体之中,犹如行人寄居于客舍,生生死死,来来去去,变化不已。而诗中所谓“地生一寸草,水垂一滴露。火烧六茴城,风吹黑云雨。”是指人的躯体是由地、火、风、水四大因缘和合,聚会而成。因此寒山要寻找“本人”乃是布里裹着的真珠,也就是真如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