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识碰撞中捕捉心灵成长历程—谈《花园茶会(2)
2013-06-25 01:21
导读:在这条短短的路上,作者无疑倾注了不少笔墨,使心理时间超越了这空间的限制。萝拉不同的思想意识在斗争着。这一心理时间的运用赋予了这个过程一种
在这条短短的路上,作者无疑倾注了不少笔墨,使心理时间超越了这空间的限制。萝拉不同的思想意识在斗争着。这一心理时间的运用赋予了这个过程一种象征的意义。萝拉走的这条路不仅仅是实际意义上的路,它同时象征着萝拉心灵成长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程。心理时间的延伸让人体会到这份心灵成长的不易,毕竟萝拉需要跨越的是两个阶级之间的距离,但她终究迈出了这重要的一步。
视角的频繁转换是意识流小说有效而重要的叙述形式,因为在不少意识流小说家看来,“视角的频繁转换不仅合乎人类意识的活动,而且还能真实地揭示人物的性格与特征。”在《花园茶会》中,有三种视角的运用:全知视角(the omniscient point of view);限知视角(limited point of view) ;第一人称视角(first一person point of view)。在这三种视角的转换处,都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小萝拉
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
有限视角是这篇小说所主要使用的形式。在这种视角里,“叙述者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讲述故事,但必须受制于某一个人物的所感所想”,《花园茶会》的读者正是通过萝拉的视角进人她的内心世界,能够时刻与她产生共鸣。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中,萝拉和来搭帐篷的一个工人有一段对话。当他说了一些粗俗的话语后,萝拉不禁纳闷:“一个工人对她说什么往眼睛上砰一下子猛打一拳,是不是不够尊重?”这种想法显示了她对工人们的态度:她想在工人们面前显得高贵,如同她的母亲一样。由此不难发现萝拉深受家庭的影响,其资产阶级观念已扎根于幼小的心灵中。如果按前文所提的意识三个阶段的划分,此时萝拉正处于心灵变化的最初阶段。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萝拉的内心因为敏感而常常汹涌澎湃。当她听说住在临近胡同里的一名青年男子意外死亡的事件后,她试图阻止茶会的举行,但却没有人响应。于是一幅贫穷的妇女和五个可怜孩子的画面经常出现在她的眼前,“同情”充斥着她的心灵。然而她那贵族的意识又时时来诱惑她。当她戴上那顶新潮的帽子站在镜子前自我陶醉的时候,她又安慰自己,“那可怜的女人和那些小孩子,……都似乎模糊不清,不够真实,像是报纸上的图片。”通过萝拉的这一有限视角,读者能够体会到她的意识从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的矛盾冲突。
从有限视角向第一人称视角的转变是而灵活的。当萝拉与工人交谈时,她的意识因为愉快而跳跃。在这里作者就干脆直接运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表现她的意识:“他有多么可爱的眼睛,不大,可是那样的深蓝色!”这种叙述视角使女主人公的活泼跃然纸上。她希望能与这些工人们成为朋友。然而意识深处的另一种思想又要求她得像个办事的样子,于是叙述又急速转人了有限视角。还有一例,在萝拉向姐姐乔丝提议取消茶会时,乔丝显得迷惑不解。这时第一人称视角又发挥作用了,“为什么乔丝还假装不懂呢?”这种视角的转变流露出了萝拉的困惑与愤怒。如此她的意识在第二阶段的变化也就更加明显。
全知视角是传统小说中常见的叙述视角,它的运用在萝拉心灵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花园茶会》中,作者会以全知的身份偶尔出现,使小说更显丰富饱满。文中有一大段描述胡同里那些农舍的文字便是极好的例子。这段话讲述了农舍的破败,与萝拉家华丽的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们烟囱冒出来的烟都一派穷相……不象薛家烟囱冒出的大股银色的笔直的浓烟。”这不仅讲出了贫富的巨大差距,也从客观的角度告诉读者家庭对萝拉价值观念的影响。从小时候起,萝拉就不被允许和这些穷苦的邻居有所接触。于是当她长大后,尤其听说年轻男子的死亡后,她敏感的心灵与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产生了矛盾。全知视角的出现使得这些变化显得更为真实。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小说结尾描述萝拉看到死者模样的一段文字也是通过全知视角展开的。在这样的视角下,描述显得更加平静。萝拉面对死者,顿然沐浴在一片纯净之中,她的心灵被催熟了,并且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这些穷人和自己是平等的,池们需要的不仅是同情,而且更需要人格上的尊重。至此,她的心路历程完成了走向成熟的三个阶段。
柳鸣九在他所主编的《意识流》一书中将意识流的运动形态分为四种,其中一种是线性的意识流结构,即意识“单线地向前活动,像一环接一环的链条”。萝拉的心理历程的运动形态正是这样一种线形的结构。在这短短的故事里,曼斯菲尔德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小女孩细腻丰富的心灵图像。通过把不同的主义技巧,尤其是意识流的各种叙述形式与萝拉心灵变化的三个阶段巧妙地结合,读者可以去“感觉”萝拉意识的碰撞及心灵的成熟。正是这些,更增强了这篇小说的魅力,使它更像一段美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