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战争——美国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美文(2)
2013-07-09 01:11
导读: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是美国战争小说中作家们用大量篇幅着力渲染的部分。士兵们战斗前的心理恐惧,战斗中的残忍撕杀,战斗后的惨不忍睹,在许多战争小
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是美国战争小说中作家们用大量篇幅着力渲染的部分。士兵们战斗前的心理恐惧,战斗中的残忍撕杀,战斗后的惨不忍睹,在许多战争小说中都有着详尽的描写。《红色荣誉勋章》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一个农妇的独生子亨利、弗莱明为小说主人公,通过对其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以及对战争场面的鲜明刻画,作者创造出了战争的混乱、单调状态以及战争的血腥残忍。《第二十二条军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驻扎在意大利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飞行大队为题材,鲜活地展现了战争的血腥恐怖。《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战为背景的战争小说。作家用大量简洁的对话描绘了士兵们对战争的厌恶,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小说中作家对战争给士兵们所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的摧残的描写也同样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除了硝烟焦土、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外,作家们更多地把笔触探入到士兵们的灵魂和心灵深处,描绘刻画士兵们在战争中遭受的除身体之外而负载的沉重的心理、精神和灵魂的内在的灾难。参战者们即便是有幸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给毁灭了。这种毁灭,除了肉体的伤残外,就是人性的毁灭、精神的摧残以及心理的折磨。海明威在其短篇小说《在另一个国家》中就为我们详尽描写了秋天意大利米兰某里那些战争幸存者心中的精神伤痛。
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反复地告诫人们:战争,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都会带给人们永远无尽的伤痛。无论战争的出现是否符合人们的意愿,人们都有权遏制战争,争取和平。詹姆斯·米切纳的《道谷里特桥》中的主人公布鲁贝克在其临死时才意识到“他被独自留在了某个地方,去打一场他从没想过要打的战争,一场他并不理解的战争。由于总有那么一个错误的政府,所以在整个中自由的人们才不得不到错误的地方去打错误的战争。”然而,布鲁贝克们以年轻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教训并没有被嗜战的美国政府所吸取,它才是美国军人真正的敌人,才是所有爱好和平的美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敌人。美国政府似乎拒绝接受各种战争教训,从未停止过以自由和民主的名义对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进行横加干涉,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给美国人民,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促进和平与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求和平、求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人类要发展进步,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国家要发展、强大也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当前冷战已经结束,但霸权主义、强权仍然存在。它们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战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我国人民以及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首要任务。战争是恐怖残酷的,是没有人支持的,但是,当战争降临人类生活的上空时,我们唯一的出路只能是以战争抵抗战争,以战争制止战争。正如我国在对问题上的主张一样:在主张和平统一的同时,但绝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统一和“台湾独立”图谋的。一旦有人敢对我们使用武力,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那我们只能是以武力对武力,以战争去抵抗战争。只有国力的强大,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平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