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以下是一篇关于孤独的精魂—《雪》解读的现当代文学,欢迎浏览!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就是鲁迅先生。
1925年1月18日,在北京西三条胡同的一处民居内,鲁迅先生满怀激情地写出了一篇散文——《雪》。作者以生花的彩笔,描绘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现了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对冷酷现实奋勇抗争的精神。
当时的中国灾难深重,国共两党的合作,使南方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国民大革命开始了。1924年10月,冯玉祥将军发动了北京政变,孙中山先生应邀北上,发表了《北上宣言》,并掀起了国民会议运动。这看似民主自由的共和国似乎马上要成立。可是,军阀政府会轻易地让出自己的政权吗?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能真正地解救中国吗?尽管对现实的问题心有疑虑,有时不免产生“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之感,但是他的主导精神却是积极向上、奋勇前进的。正是在这种心境下,鲁迅写了这篇战斗的、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
文章一开始,就写到了“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的眼中,它是单调的,虽然“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但毕竟给人们带来了一份温暖、湿润,给冬天里焦躁不安的人们以暂时的宽慰。
其实,先生自己又何尝不想“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也许,真会出现那样美好的景象:滋润、美艳的江南雪景,他们“洁白”、“明艳”、“灿灿的生光”,有各式的梅花,还似乎有蜜蜂在飞舞,更可贵的是,有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在堆雪人。这美好的江南的雪唤起了孩童们暂时的欢乐,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顽强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地。但孩子们的欢乐是暂时的,在鲁迅先生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这正如那寄托了孩子们美好情感的雪罗汉,“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先生自己清楚地认识到:革命,不会一帆风顺,军阀不会自己灭亡,他们必定会伺机而动,疯狂反扑。要独立,只有斗争,要胜利,只有战斗。于是,作者所衷爱的“朔方的雪”出现了。他们“决不粘连”,“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的奋飞,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在孤独和寂寞中,它俨然是一个斗士,一个挑战者,这个孤独的精魂,不就是先生那种勇于战斗,毫不妥协精神的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