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下学者散文创作疲顿的原因(2)
2013-05-23 01:29
导读: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下学者散文在解脱“三大家”老套的同时,又带上了现代散文的“新套”。鲁迅当年曾指出,正因为白话散文作家们处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下学者散文在解脱“三大家”老套的同时,又带上了现代散文的“新套”。鲁迅当年曾指出,正因为白话散文作家们处处自觉与旧式散文相比照、竞赛,故而在上就“特别提倡那些和旧文章相合之点”,而不知不觉受其所代表的传统观念的局限。艺术追求上偏于性灵、冲淡、闲适、幽默一路,不免有些狭窄,在思想的深度和力度上则更显不足,并最终导致三十年代所谓的小品文危机。现在,这种前车之鉴并没有引起当下学者散文家们的警醒,简单模仿,一味迁就,艺术的更新也就不容易迸发和深化,当下学者散文家犯的是三十年代散文家们同样的错误。典型的如余秋雨散文就存在资料、考证证据、说理议论过多的现象,虽然使其作品具备了强烈的理性色彩,对表现作家选择的自觉是有益的;但也明显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如作品过于沉重,有呆板和概念化的倾向,好为人师倾向和贵族优越感。对周涛的散文也有评论家认为,“有理性过强,思想太密集,而难免使得构架粗疏空泛,寄托、附丽思想的底座(、具象)不够坚实有力”③。这一评价是不无道理的。当下学者散文家由于效颦现代散文而显露出的艺术表现手段的贫乏可见一端。
三、学者散文作家自身的原因 对于学者从事散文创作,陈平原先生有深切的体验:“作为学者,当然主要以专精的学术著述贡献于;撰写文化评论,在我,主要是保持‘人间情怀’的特殊途径。并非鄙薄此类文章,而是深知其中甘苦。一般说来,专门著述需要含英咀华,沉潜数载,发言时心里大致有谱,反而是此类不吐不快,一挥而就的短文容易‘露馅’,故实在不敢掉以轻心。”④可见,写作学术专著与创作散文随笔是两种有着不同话语表达方式的写作行为。对大多数的学者来说,在要求“严谨”的学术专著和追求“洒脱”的散文随笔之间,要选择而且能较好地把握“两副不同的笔墨”确非易事。换句话说,学者所长毕竟是在“严谨”的学术专著上,所习惯使用的方式主要向知性、非感性倾斜,而这一点必然与散文艺术特有的感性语言发生冲突和矛盾。余光中说:“如果才气不足以驱遣学问,就会被其所困。只能凑出一篇稳当然而平庸之作,所以愈是学富,就更必须才高,始能写出真正的学者散文”⑤,当下学者散文的写作困境由此产生。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学者们深厚的知性要转为轻灵的艺术,就存在一个主体性张扬的问题。创作中的主体性,对作家而言,指的是人的精神结构中所包含的人类良知,体现着对人类本质的终极关怀,敢于为真理而孤独地面对广袤世界的意志力,以及能够穿越时间之迷雾而洞察历史诡计的锐利思想,始终保有一颗“ 童心”,主体性的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作品所具有的思想力度。余光中认为,作为写作散文的学者,需要一个“含英咀华,出经入典,文化熏陶有素,却又不失天真,常保谐趣的心灵,这种心胸坦对大千,以万象为宾客,富于内且溢于外”⑥。可见作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散文家,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识见,而且应对人生、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清醒的认识。学者们拥有的丰厚的知识资源,只有牵住灵魂的衣角,才能化蝶为艺术的精魂在散文的天地中诗意地栖居,孵化出切合时代和生命的散文精品。然而恰恰是在这些方面,成为不少学者散文家的缺失。孙绍振就此严厉地批评说:“看似独立的学者智性散文,如果不甘心照搬抽象语言,就不能不依附于抒情和幽默……王小波继承了钱钟书的批判传统,艺术开拓的气魄和才华不可一世,可他深刻的智性灵魂也没有离开以‘佯庸’为特点的幽默。张中行、周国平倒是实在,干脆就不管智性和感性的根本冲突,一味用智性话语来书写,其结果是智性越是富厚的地方,艺术却越是稀薄到如大锅清水汤。”⑦这些批评虽然严厉,倒也切中肯綮。
学者散文家还有最致命的缺陷是不能很好处理与读者的关系,无法转变惯有的“传授”姿态,他们与读者的关系不是心有灵犀体验共享,而是缺少对自己的反省,不断膨胀自我在叙述历史时的权力,塑造着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作者形象。围绕着“施加/接纳”和“布道/接受”的二元模式按图索骥,这种根深蒂固的毒素必然制约着散文的写作。学者散文作家身上体现的兼学者、作家而为一的努力成为一个“众声喧哗”而难以赋形的高蹈。当下的学者散文家们值得警醒。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在散文艺术方面,陈平原先生说:“有学问而不囿于学问,能文章而不限于文章;在知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怀、文学与学术、厚重与轻灵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⑧张力的显现,即学者散文修辞的本质体现,应该是很多学者创作散文的本质追求,它代表着文人对散文新体式的思考。而近十年的学者散文创作鲜有臻于平原先生所说的“保持一种必要张力”的完美之作,有的学者为文不失真性情真体验真诗性而缺乏理性升华或批评反思意识;有的学者为文含有相当高的学术素养和理性思辨而失去散文的审美属性和文学特质;更有甚者因为刻意雕琢欲求张力显现而使得文章文气断裂、结构松散、况味寡淡以及精神贫弱,这些都违背了散文的艺术创作规律。
对于散文,在
诗歌、散文、文学批评和所谓“四度生命空间里”肆意行走的余光中这样理解,它“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为主,反映一个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羡且敬。面对这种散文,我们好像变成歌德的艾克尔曼,或是聆听约翰生博士的鲍斯威尔。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屑的甜味,釜型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光”⑨。余光中是学者散文大家,视野接通古今中外,神思畅游四仞八极,才情横溢、文采飞扬。单单从他那篇名文《听听那冷雨》,便能窥探出真正学者散文的艺术魅力:首先是结构上起承转合自如毫无捏造之痕;其次,诗意盎然的意象“冷雨”的创造,在冷寂凄迷的氛围中甚有古典意味,与中国中认为听雨最佳境界之竹楼瀑布声、空山破庙处、灯残人清时遥相呼应;次之,语言华丽优美而不浓腻,顾盼妩媚而不生硬,跌宕多姿而不诡谲;再次,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叠字、引用、排比相得益彰毫不做作;最后,在和谐的音律中我们听到冷雨下作者的心声——乡愁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一种超越时空亘古不变的文化和生命意识。当下国内的学者散文要想获得一种超越,应由此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① 袁勇麟.《当代散文流变论》[M]. 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版,第39页.
② 王英琦. 《散文三味》[J]. 《散文》,1997年第10期.
③ 佘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270页.
④⑧ 陈平原.《游心与游目·小引》[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4页.
⑤⑥⑨ 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J]. 《羊城晚报》,1994年7月24日.
⑥ 孙绍振.《当代智性散文的局限和南帆的突破》[J]. 《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