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旭烽的文化理念写作——论杭嘉和形象与(2)
2013-06-01 01:23
导读:《茶人三部曲》将杭嘉和写成儒家人格的化身,还体现在家庭伦理中的至孝。他自小熟读四书五经等古籍,儒家思想“孝”的伦理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他,成
《茶人三部曲》将杭嘉和写成儒家人格的化身,还体现在家庭伦理中的至孝。他自小熟读四书五经等古籍,儒家思想“孝”的伦理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他,成为杭嘉和身上儒家文化的闪光点。《孝经》日:“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论语·学而》第一篇:“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从字面上看,孝敬父母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使家庭安定有序同样极有价值,因而杭嘉和严格按照伦理道德修身、治家。他成为忘忧茶庄的老板后,一直精心经营着茶业生意,并建立了良好的商业道德,深得周围人的敬重。在日本人侵华之前的杭家是安静的、安乐的,杭嘉和可谓做到了“齐家”。儒家文化认为“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这要求一个孝顺的儿子要按照父亲的教导做事,同时要努力领略父亲的内在思想。因而,孝子不仅要继承先父的意志和“续成”先父的事业,更要对其父的处境有深刻的理解。杭嘉和可谓尽孝的楷模,他自小聪慧敏感、善解人意,他深切理解其父杭天醉的处境,同情父亲无力承担而逃避内心痛苦的无奈超脱,这都影响了他的性情,因而他身上有杭天醉敏感细腻忧伤的影子,却比其父更加坚韧有力。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承担起父辈的事业,苦心经营茶叶生意并加以维持;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坚韧的承担生活中各种沉重的打击,维系着杭家精神,成为家人的生活支柱。在杭嘉和的带动下,形成了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的和谐家庭伦理秩序,可见儒家思想“孝”的本初并非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扼杀人性和个体意志的愚孝,“孝”是“仁”的基础。它要求子辈要有批判意识,对父辈意志批判的继承,在新的环境中既能适应自己塑造的新世界,又能忠实于先辈的意图。这既是道德义务,也包含一种意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另一件事例同样说明杭嘉和的至孝之心。抗日战争中,其养母沈绿爱不期然被自己的同母同父的弟弟害死,杭嘉和一直内疚,自我谴责,感觉自己没有照顾好长辈,没有善始善终。这在当今社会风俗里依然存在,父母去世时,儿女若在身边便是尽了一片孝心。但这并不能理解为儒家文化的形式主义做法。孟子曾说过“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按照儒家文化对孝的规定可以知道“送死”并非要强调祖先崇拜,也不是父母故去后尊崇他们比他们在世时侍奉他们在道德上更重要,而是要表明“孝”作为对个人存在根源的一种全面承担,是一项终其一生的任务。“养生”只是这种全面承担的一部分。《论语》中也强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由此可见孝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组成部分。
在社会伦理秩序中杭嘉和依然保持着儒家君子形象,体现出儒家文化的“仁义忠恕”。他和搓着、小搓着的关系,进而推及与其他人的关系,是仁义的典范。这种仁义精神是有家学渊源的,如他的父亲杭天醉对搓着的收留。在杭家大院里,阶级界线不甚分明,它的存在不是阶级对立,而是伦理秩序。通过杭嘉和那句“你看怎么样?”的口头禅充分验证了儒家文化对其的熏染。他注重内省,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方式,但他从来不以自我意志强加于他人。以“中”“怒”的原理行事是君子的所为,“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杭嘉和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对下人也能平等相待,从无欺凌之态。这主要是儒家文化的道德要求“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这使他和蔼可亲,同时又极具气节,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与外在环境取得和谐,从而达到时时都能感到“自得”的地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当然,君子的“自得”并不是通过妥协来回应环境的挑战,达到与周围的和谐,而是有意识的针对当前情势作出某种选择。儒家文化推崇“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刚强,这要求君子必须始终是一个敏感性很强的自得自如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勇敢无畏的人:“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t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5〕抗日战争时期,杭嘉和面对日本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