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潜意识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重塑(2)
2013-06-19 01:10
导读:而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对私塾老师读书情态的描写更可看出作者对私塾老师的亲切和几分喜爱:“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
而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对私塾老师读书情态的描写更可看出作者对私塾老师的亲切和几分喜爱:“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位老先生是有点迂腐,可他“迂腐”得多么可爱。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成年人视角中的“迂腐”得有点可爱的私塾老师。
这种对童年生活的重塑和美化,鲁迅自己也是承认的。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也就是说,回忆中的东西,与客观事实本身常常是会有差距的。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我们后天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已经不自觉地影响了我们对过去经验的印象和认识,我们的潜意识已经不自觉地对它们进行了重塑和修改。
语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所选的一篇短文《儿子眼中的父亲》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活,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随着"我"的阅历的不断增加,“我”在潜意识中一直不断地在对“父亲”的形象进行建构和重塑,这里既有美化,也有丑化,是美化还是丑化,这主要取决于“我”的生活阅历和具体处境。当然,主体对过去生活经验的重塑常常是潜意识的和不自觉的。
鲁迅所以把童年生活重塑的如此美好和令人向往,这主要与他当时的生活处境和思想情感状况有关。
《朝花夕拾》主要写于1926年2月至同年11月。鲁迅所以写《朝花夕拾》,鲁迅说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心情之芜杂和沮丧由此可见一斑。是什么“纷扰”使他的心情如此芜杂和沮丧。联系一下他当时的处境,我们也许就不难明白了。
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生女师大风潮事件,在这次事件中,鲁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参加了校务维持会,
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等却支持杨荫榆,并写文章污蔑学生运动、指责鲁迅等人暗中鼓动学生闹事。鲁迅曾写《忽然想到》、《并非闲话》等文予以反击。1926年3月18日,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军舰驶入我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集会,后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在国务院门前遭到枪击镇压,死47人,伤150余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也惨遭杀害。鲁迅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淡淡的血痕中》、《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揭露反动当局的罪行,深切悼念死难者。军阀政府在惨案发生后就下达了通缉令,鲁迅也被列入名单中。为避免军阀政府的迫害,3月26日鲁迅被迫避居北京西城,后移住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地,有时住在“一间破旧什物的堆积房”中,“夜晚在水门汀地面上睡觉,白天用面包和罐头食品充饥”,有时甚至住在地下室。8月26日鲁迅离开北京赴
厦门大学任教,聘期两年,但因受人排挤、也因不满厦门大学的“不死不活”现状,12月愤而辞职。1935年鲁迅回忆他《朝花夕拾》的境况时说:“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而北京的未名社,却不绝的来信,催促杂志的文章。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④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的黑暗,生活的颠簸,人事的烦扰,都使鲁迅倍感疲惫和沮丧。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回忆起童年时期那些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快乐而充满情趣的生活,无疑倍感亲切和温馨。越是对现实不满,在内心深处、在潜意识里面越发会感到那种生活的美好和令人向往。而事实上,作家在这里已不自觉地对童年生活进行了重塑和美化。
注释: ①转引自金元浦主编的《
文艺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②转引自金元浦主编的《文艺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③童庆炳.文艺
心理学教程[M].高等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④鲁迅.故事新编·序言[M].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