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艰难的文化突围

2013-06-16 01:04
导读:现当代文学论文毕业论文,艰难的文化突围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方言;方官  论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方言;方官
  论文摘 要:
由于方官的原生性、随意性与非规范性,方官写作不得不牺牲的共性或可通约性,以及方言自身的意趣。新时期不少小说家基于自己的立场和自觉,在方官写作方面进行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探索,试图在某种意义上实现悖论下的突围,使得新时期小说中的方言创作不仅表现为一次回归,更意味着一种超越和突破。但同时也是无奈的妥协。 
  
  新时期的作家们将方言和方言文化作为写作和文化突围的一个有效途径,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风光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的艰难,方言写作的最优越处通常也即最脆弱处,在众多方言进入文学写作的背后,既有方言写作自身特殊的优势,同时也有着诸多不可避免的局限,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使得方言写作陷入一种困局。可是尽管方言写作面临着这种两难的困境,还是有不少小说家基于自己的文化立场和语言自觉,进行着多方面的探索。
  
  一
  
  方言不具系统性。汉字不是表音的,它和相对来说是脱离的,有许多字向来不曾写定,单有口音。没有文字,说和写是两码事,说话可以用方言,落实到纸上只能用全国通行的汉字。如果必须通行,只能借用普通话来。但是,从文学的意义上,方言其实是不可翻译的。而这种方言如果经过作家用普通话来替代、置换后再进入文学作品则失去韵味。同时也很容易造成其中特有的方音的脱落。20世纪50年代,周立波在谈到《山乡巨变》中方言的使用时曾说:“有一些土话,有音无字,或是不知道哪个音是哪一个字转化而成的,写了出来,别处的人看不懂……等到解释了半天,这句话的生动性和幽默味,已经损失了。”这样的问题可能是使用方言写作必定会遇到,同时又无法回避的。王安忆也认为写作经过口音的转换“不得不有所损失,损失口音中的地域风情,这风情是很有含意的。它含了、气候、、人性,诸多的因素。要是用普通话中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字音来替代,或是生造一些字,这样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音的脱落,但有时完全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方言很多魅力就在写作过程中无可避免地有所损耗。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同时,读者理解方面也存在着障碍。方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的地域特色,它的鲜活和魅力的个性。地域的特色终归是地域的特色,方言由于自我的原生性、随意性与非规范性,使得读者在这个越来越要求统一,强调接轨的时代,要走进一个方言的世界,很是困难。对这种个性和地域性的强调就会不可避免地牺牲共性或可通约性,尽管其中蕴藏了不少方言的意趣,但多数读者阅读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如果读者不熟悉这种方言就很难领会其中的真正意蕴,自然就会影响它的和价值的实现。孙玉声在《退醒庐笔记》中比较《海上花》与《繁华梦》时谈道:“……韩书吴语悉仍其旧,致客省人几难卒读,遂令绝好笔墨竟不获风行于时。而《繁华梦》则年必再版,所销已不知几十万册,于以慨韩君之欲以吴语著书,独树一帜,当日实为大误。盖吴语限于一隅,非若京语之到处流行,人人畅晓,故不可与《石头记》并论也。”这个问题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同样是难以回避的。
  因此,就在这种优势与缺陷的内在的紧张关系中生发出一个明显的悖论,使得作家被迫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是使用自己幼年就习得或是曾多年浸淫的方言母语,它可以使作家对生活、的本真感受和方言中那些有丰富智慧和奇妙情感的文化遗存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但是采取这种方略,作家可能遭到操其他方言读者的拒绝,也会给其他方言区的读者造成困难;另一种选择是使用汉的共同语即普通话,但这样就会使作家被迫放弃自幼习得的语言,使自己积淀在方言母语中的对世界最初、最原始的感受在创作中受到阻滞,也使得方言作为一种文学语言所具的独有的长处在作家们创作之前就受到了一次剥夺。于是,在方言的个性魅力与文学的流通性和普泛性之间而产生这个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的悖论,方言写作陷入一个必然的困局。

大学排名


  
  二
  
  敬文东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世界也在悖反的方式中前进:为了世界的同一,为了我们的‘幸福’,倒不如说为了我们相互间清晰地交流,交往,我们必须舍弃方言;而为了幸福,我们又必须要保持方言,最起码要保持方言中活的成分,因为这样做能给我们带来鲜活的个人话语空间,因而势必要抛弃同一性。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难道进步一定要以整齐划一为代价,一定要以失语为赌注?”
  的确,在这种困境下,既想要保留方言的鲜活生动,又想使它能从那片孕育、使用并发展它的那相对狭小的地域中走出来,消减它阅读的障碍,获得大家的认可,使他人能理解并享受它所代表的文化的神韵和趣味,使作品的价值最大化,做到鱼与熊掌的兼得,这确实是一个难以给予终极答案的悖论。但是尽管方言写作面临着这种两难的困境,还是有不少小说家仍基于自己的文化立场和语言自觉,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积极主动地进行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探索,试图在某种意义上实现悖论下的突围,使得新时期小说中的方言创作不仅仅表现为一次回归,更意味着一种超越和突破。他们的调整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发扬又有形式的创新,在有些作家身上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方言的运用不是新时期才出现的事物。新时期以来在探索如何用方言写作上既体现了一种创新,也表现出一种继承和发扬。有一些作家在方言创作时注重汲取前人创作经验,如注重方言的选择,方言的提炼,借用一些语气词来营造腔调、语境,烘托气氛,注释、反复使用、在作品中给予解释等传统路数在这些作家们的作品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很富有成效,也为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20世纪80年代就以方言写作了《裤裆巷风流记》的范小青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在写作中范小青深知最能体现出地域韵味和生活气息的语言莫过于方言俚语。可是“吴侬软语”的方言俚语历来都有人文的难度,因为外人不熟悉,俚语方言太多了,就犹观天书。的确,南方方言的苏白与普通话是有巨大差距的,范小青在创作中必然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情况,同时又保留吴语的绵软甜腻的特色。范小青可以说是颇为大胆的,她为了营造出一种纯正方域生活氛围和方域语境,在小说中大量地引入了姑苏之地的方言俚语。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她的做法一是选择,即选择那些既有地域语感,又已为广大读者理解读懂的方言词语人文。一方面大量选择语气虚词,如:“贼忒兮兮、作孽兮兮、狗皮倒灶兮兮、可怜兮兮”等;又如“煞”的使用,“发煞了、好煞的、煞煞白”等。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叠词,如“杀杀辣辣吵了一场”、“空落落”、“自己吃得胖笃笃,男人养得精瘦瘦”、“心里野豁豁”、“水淋淋、绿碧碧、青生生”、“看上去呆笃笃、死沉沉”……又如小说中有这样一段:“甜蜜蜜留道一声‘再会’,糯答答说一下‘对不起’,嗲兮兮客气一句,‘有空来白相”’。更是将吴越侬软味道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是改造化用。因为方言有些词语若原样置人,一般人不易读懂,但经改造后,虽已非方言原词,却又有吴语韵味,这样,置人文内,使小说语言在能够表达苏州方言的特色、具地域味道的同时,又可解决某些方言俚语有音无字之难。三是直接用注释。即为了避免其他区域读者阅读的阻隔而将吴语区虽冷僻但又浓郁的、纯正的方言语用文中的注释来解释。
  贾平凹与莫言走的是多少有些传统的路子,但贾在这方面的努力还是富有成效的,也为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相比以前的长篇,贾平凹《秦腔》的语言更明显地回归了本真的方言土语。打开这部小说,人们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其中方言土语带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秦腔》的语言,完全是秦腔、秦调、秦韵,滲透着秦地的风俗和文化。那么贾平凹在《秦腔》中方言的运用上又做了什么样的处理呢?
  首先,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在《秦腔》中对商州地区的方言土语作了一定的筛选,对于那些可以为现代汉语中合乎规范的语汇能够较好地替代的方言土语,他基本不用,而必须用的则是那些只能由其传达思想与极富表现力的方言土语。由于商州属北方方言区,与普通话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所以有很多词汇尽管是商州的方言土语,如熊样、恁、稀稠、碕、啬皮等,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一般的读者还是可以理解的。也有一些方言土语的词语与当地的物产、风俗、地理、器具等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外地的读者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很可能不甚知之。针对这样的情况,贾平凹往往结合有关物产、风俗、地理、器具等的描写与叙述,让外地读者在作者饶有趣味的描写与叙述中,来熟悉这些词语,如在开头就有对秦腔这种戏曲的介绍。此外,为那些一般读者感到茫然的方言土语营造适当的语境,可以使读者根据语境来正确理解。这就为读者的接受扫清了障碍。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这部小说中,方言土语的运用已不是点缀,而是一种整体的语言策略,在整体上创造了一个带有乡村土气而又不失贾氏个性的、自成一体的语言系统,而这个系统至少包括两个语言世界:普通话的世界和方言的世界,后者隐藏在前者之内,却又保持了自己的鲜活生命力。一方面,既然《秦腔》是贾平凹和家乡父老的长谈, 就要用他们共同的语言——方言俚语,把内在的日常生活的节奏和韵律在语言中陈示,又与小说还原日常生活原生态的写法相统一;另一方面,这种方言又是经过提升的文学化的民间语言,在语法上基本合乎现代汉语规范,又充分地文学化,从而大大消除了异地读者的阅读障碍,形成了《秦腔》自成一体的语言系统。具体来说,小说用“棣花街”的语言写“清风街”的事情,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充分地乡土化、口语化。尤其是叙述语言,在坚持自己一贯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淡化了以往的文人书卷气,强化了方言的描绘功能,也增强了对原生态生活的表现力。同时,在叙事视角的设置上,主要是在乡村土生土长的引生在说话,因此,那些引生会说的一向被认为不能上桌面的方言土语也就堂而皇之地进入小说文本,使语言本身能够自然地与小说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虽然也有人说方言的大量充斥造成了《秦腔》的阅读困难,甚至作者也担心外省人、城市人进入小说的困难,但是,一旦进入了贾平凹的语言世界,就会发现,文言、古白话、方言、现代标准汉语杂糅并未构成读者阅读的障碍,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语境,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秦腔》的“连篇累牍的俏皮幽默”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方言所造成的阅读困难,有效调节着整个叙事的语言和节奏。当然,这部作品在阅读上仍有着一定的阻隔性,但这种阻隔的造成更多是由于人们习惯于读情节性作品,而《秦腔》则是“细琐的泼烦事”,所以比较难以读进去。

[1]   

上一篇:论《诗经·蒹葭》与口头文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