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倾向及艺术价值(2)

2013-06-22 01:01
导读:2. 情感的深刻性 美的事物不仅具有表现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精神的内容,而且要具有适宜的感性形式,并且这种形式一般是鲜明的、宜人的。鲁迅作品中

  2. 情感的深刻性
  美的事物不仅具有表现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精神的内容,而且要具有适宜的感性形式,并且这种形式一般是鲜明的、宜人的。鲁迅作品中美的精神、美的内容,往往重于美的形式,更多的体现在思想、认识和方面的积极力量和斗争气概,与通过形式美打动人,吸引人的其它文学表现美的方式有所不同。这是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和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鲁迅的小说《》,写于1919年,其中的系列描写:从“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的阴冷,到“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的一点微弱的希望;从 “而且路上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的一点亮光到“太阳也出来了”,光明就在眼前的发展变化。没有灯红酒绿、姹紫嫣红的明丽与热烈,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没有外在形式的吸引,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需要读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体会,分析、理解。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是与当时的背景相统一的。看似随意,但情在深处,爱在恨中。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是其他同类作品无法企及的。《药》以环境描写为载体,穿插于全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读者透过环境的凄凉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的爱之深,痛之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深层,因时代背景而不能点明的理想寄托。鲁迅的思想是革命功利主义的,鲁迅是将他的美感、理智感与道德感统一在起来,达到思想美与艺术美、表象美与深层美的有机结合。
  3. 审美价值的潜在性
  鲁迅生活在20世纪初黑暗的旧中国,时代的原因,使其著作具有特殊性,即使是文学作品,也多半是批判、揭露和讽刺之作。他发出的多是无可奈何而又不甘寂寞的“呐喊”。时常在“徬徨”中探索,在苦闷中前行,有时迫于时局,又不得不隐讳其意。由于寄托深,使读者较难领会作品的用意,更无暇顾及蕴含其中的情感因素和审美价值。鲁迅是中国革命的主讲,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为艺术而艺术”在他的作品中是找不到的。鲁迅一向被看作是对封建专制和愚昧揭露最深刻,斗争最全面、最坚决,也最持久的作家。因而,其作品主要是批判和揭露,其美学价值和审美倾向往往深含其中,常常被忽视、被遗忘。《祝福》、《伤逝》一类的小说自不必说,即使是饱含真情的《故乡》,《社戏》,审美意象也不那么分明。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故乡》是1921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说,具有浓厚的乡土深情。那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和月夜沙地中的英俊少年……是作者儿时故乡的优美图景和壮美场面的重现,闪烁着艺术美的光辉。但在作品中不过是作者脑海中的印迹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种美的表现中体现的情感,是作为眼前“破败”的故乡和作者失望之情的对比和反衬,以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潜藏在回故乡前后的叙述中,现实的无可奈何和不甘如此的矛盾构成了作品复杂的感情基调。鲁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绘旧时代的画面,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对人性的理解,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习俗的思考,是以悲剧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现,审美情感潜在隐蔽,却往往更执著、更强烈。外表冷漠,内心炽热。
  中学语文课是美育的神圣领地,是美育的最好教材。而鲁迅的作品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美育的实施。相反,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领悟其作品的美感因素,从另一个侧面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悟美,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于好知、乐知的状态中,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
  
  【参考文献】

  [1]《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夏之放等著,2001年7月,第三版。
  [2]《文艺美学》,李咏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3]“论鲁迅小说审美意象的跨文本互补现象”,《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6期。

   [2] 

上一篇:浅论妙用材料靓语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