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国学者胡适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探(2)
2013-07-27 01:07
导读:(4)依据了此文 记叙文 的作法。 (5)借此领略晋文风格的一斑。 (6)求知作者陶潜的事略,旁及其传记与别的诗文。最好乘此机会去一翻《陶集》, (7)借此领
(4)依据了此文
记叙文的作法。
(5)借此领略晋文风格的一斑。
(6)求知作者陶潜的事略,旁及其传记与别的诗文。最好乘此机会去一翻《陶集》,
(7)借此领略所谓乌托邦思想。
(8)追求作者思想的时代的背景。
这里不仅停留在字词的学习,还体现了文言文的教学注重文学欣赏的一面。
叶圣陶:文言文学习重在文学欣赏
自20世纪二十年代白话文进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起,教科书选人的文言文相比以前更凸显文学性,文言的学习不再是一门工具,更重要的在于进行文学熏陶。叶圣陶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除了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还有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叶圣陶所谓的欣赏,就是内心体会而有所得,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不相上下。而所谓体会,他主张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综合体会,决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乱说的事儿。这种能力培植,全在随时的指点与诱导。这段议论将文学欣赏的层次步骤与教学相结合,是对文学欣赏的专门的正面论述,在教学上是一次全新的理论创新。而文学欣赏与教学的典型的负面例子就是“逐句讲解”。旧时书塾里的夫子讲新书是逐字逐句且不厌其烦地讲,直到学生完全弄懂为止。叶圣陶认为,这样逐句讲解,弊病极大:“它不能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平凡单调,使人厌倦);它不能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平均用力,‘讲如未讲’);它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
叶圣陶认为,如果课前不教学生预习,上课时候又只能做逐句讲解的工作,那就谈不到培植文学欣赏的兴趣。不教学生预习,他们便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活动,专教学生听讲,他们便渐渐养成懒得去仔细咀嚼的习惯。综合起来,就是他们对于整篇文字,不能做到透彻了解。欣赏文学要由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是预习之前的事儿。实际与文学对面,是预习与讨论时候的事。一个例子是:如教师讲解归有光“先妣事略”末一句,“世乃有无母之人,呜乎痛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文句的情感的:
要与上面的话连带体会,才知是表达孺母之情的至性语。上面说母亲死后十二年,他补了学官弟子,这是一件重要的事儿,必须告诉母亲的,母亲当年责他勤学,教他背书,无非盼望他能上进;然而母亲没有了,怎么能告知她呢?有说母亲死后十六年,他结婚了,妻子是母亲所聘定的,母亲当年给他聘定妻子,就只盼望他们夫妇和好,生男育女;然而母亲没有了,怎么能告知她呢?因为要告知而无从告知,加深了对母亲的怀念。可是怀念的结果,对于母亲的生平,只有一二成“仿佛如昨”,还记得起,其余的却茫然了;这似乎连记忆中的母亲,也差不多要没有了。于是说‘世乃有无母之人,呜乎痛哉!”好象世间不应当有“无母之’似的,由于怀念得深,哀痛得切,故而这样决绝的话不同平常的话,正是流露真性情的话。
这是所谓欣赏的一个例子。这就改变了“逐句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获得文学欣赏的训练。
以上所举的几位专家学者分别从自身的学术长处着眼,对文言文教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文
化学者,如胡适,站在文化继承、扬弃国学的立场,分别设想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文学家、语文研究教育工作者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则特别重视在文言文学习中文学的感受能力和感悟力,注重对文言文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开掘。总之,他们对文言文教学的理论建设是一笔珍贵的研究资料,也是一笔值得继承的财富。他们的探索为文言文教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理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