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婴幼儿急疹的临床表现与观察(2)
2013-07-20 01:11
导读:2.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0×109/L102例,(4.0~12.9)×109/L18例,淋巴细胞增高108例。 2.5X线检查:8例患儿做X线胸片,3例示肺纹理增多。 2.6:诊断前使用抗
2.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0×109/L 102例,(4.0~12.9)×109/L 18例,淋巴细胞增高108例。
2.5X线检查:8例患儿做X线胸片,3例示肺纹理增多。
2.6:诊断前使用抗生素98例(81.7%),且静脉用药82例(68.3%),诊断后停用抗生素,抗病毒支持治疗,其中22例高度怀疑本病者仅对症退热治疗,均未发生并发症。
2.7治疗结果:120例患儿均痊愈。
3讨论
幼儿急疹又称玫瑰疹,是人类疱疹病毒6型导致的婴幼儿期发疹性疾病。1988年首次从幼儿急疹患者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分离出HHV-6。目前已确认HHV-6感染是引起幼儿急疹的病因[1]。特点是持续高热1~5天,热退疹出。春秋两季发病较多,无男女性别差异[1]。本资料发现患儿发病与性别无关。全年都有发病,但发病时间以5月份和9月份、10月份为高峰。在临床表现方面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和皮疹,热程多数在3~4天,但出疹时间距初次发热多数在4~5天,无全身中毒症状。国外有报道人类疱疹病毒6型具有亲神经性,可引起高热惊厥,并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炎。本资料无高热惊厥患儿。另外,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者,在发热期(出皮疹前)89.5%的患儿其悬雍垂根部两侧出现溃疡[2]。但本资料仅有2.5%有软腭疱疹或溃疡,因缺乏病毒检测,无法进行比较。
幼儿急疹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其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热退疹出表现,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易致误诊和过度治疗。笔者认为,患儿年龄3岁以内,在春秋季发病,骤起高热,持续2~3天不退,一般精神状况良好,如初次发热并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白细胞<4.0×109/L,应高度怀疑本病,若热退疹出,即可确诊。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治疗上,本组幼儿急疹多发生于患儿急诊,主要原因是医生未意识到本病,其次未向家属交代可能出现的情况,导致家属较紧张,医生迫于压力对急诊病人采用静脉抗生素用药。22例高度怀疑本病者仅用对症退热治疗,均未发生并发症。说明本病可自愈,仅对症治疗即可。医生可告知家长本病发热日程和热退疹出的可能性,以及此病的良性经过。在治疗方面可口服抗病毒药物,尽量多饮含维生素C的果汁,当体温升至38.5℃以上时,可服用解热药,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则避免滥用抗生素,尤其是静脉用药,一方面做到临床合理用药,另一方面减少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静脉炎的发生。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8.
[2]邢嬛.幼儿急疹.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1):64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