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有报道其发生率一般为30%~60%。DR的发生原因虽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深入到微循环水平,强调其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的本质,即视网膜微循环内微血管病变伴微血栓的形成是造成视网膜病变的原因。有报道DR发生可能与糖尿病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糖引起的生化异常和内分泌代谢障碍 3 个方面有关。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糖尿病血液出现“ 四高二低” 的微血管紊乱(四高:高凝、高黏、高聚、高浓度;二低: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纤维蛋白溶酶功能降低),易于血瘀和形成血栓,造成了血管堵塞,血流停滞,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硬性渗出(硬性渗出为黄白色,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散在小点)和软性渗出(软性渗出为棉絮状物)的发生,包括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变厚、外膜细胞丧失、微动脉瘤形成、血管反应性降低或丧失,最终导致了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高血糖引起的生化改变:由于长期高血糖使蛋白质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糖基化蛋白质分子与未被糖化的分子互相结合交联,使分子不断加大,进一步形成大分子的糖化产物中,这种反应多发生在那些半寿期较长的蛋白质分子上,如胶原蛋白、晶体蛋白、髓鞘蛋白和弹性硬蛋白等,引起血管基膜增厚、晶体浑浊等病理变化
[2]。另外当血糖高水平时,晶体和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外膜细胞都可通过山梨醇途径,使葡萄糖转为山梨醇,糖尿病患者晶体中聚集的山梨醇使晶体发生渗透性改变而形成白内障;内分泌代谢障碍:生长激素可通过增加血栓形成,改变大动脉和小动脉壁成分而导致毛细血管阻塞。总之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高黏滞性、血小板高聚集性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导致组织缺氧等可能使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缺血导致新生血管生成,进一步加剧眼底出血甚至是玻璃体出血中青光眼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文献报道DR的发生、发展与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3]。人们常用检测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来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好坏
[4],但由于血糖受很多因素影响,如饮食、药物及采血时间等,它只能反映当时患者血糖水平。目前常用HbA1c来评价血糖控制情况。成人血红蛋白(Hb)通常由HbA(97%)、HbA2(2.5%)和HbF(0.5%)组成。糖化血红蛋白包括HbA1和HbA0。而HbA1的主要成分是HbA1c,约占80%,它是萄萄糖与HbA的β链缬氨酸残基缩合而成,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平均120 d)和该时期内血糖平均浓度有关,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可反映患者抽血前6周~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可用于评估血糖控制效果。血浆葡萄糖转变为糖化Hb与时间有关,血糖浓度急剧变化后,在起初两个月HbA1c的变化速度很快,在3个月之后则进入一个动态的稳定状态。本研究中检测的HbA1c、FBG、PBG2h水平DR组明显高于NDR组 (P<0.01)。HbA1c、FBG、PBG2h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发现DR的指标,三者结合更有助于DR的发现。不足之处是由于HbA1c的形成与红细胞的寿命有关,在有溶血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时以及近期内大量失血,新生红细胞大量产生都会使HbA1c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