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作者:王敏,徐立勤,蔡兴东,应文魁
【摘要】 提高带血运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的临床效果,通过加强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尤其对术后早期的体位,制动与功能锻炼进行合理的协调,在保证较高手术成功率的前提下,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得以尽早化及尽大化。正确的术前术后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关节粘连,促使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骨移植;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
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的病因较复杂,多与大量应用激素、慢性酒精中毒、髋关节损伤、脂类代谢等有关。治疗比较困难,应用带血运的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不仅可以改善股骨头内的血液循环,而且通过带血运的骨瓣植入,骨坏死的漫长爬行替代过程转变成了活骨对活骨的骨折愈合阶段。我科1989年3月~2000年12月,采用带血运的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2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就其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1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9~63岁,平均47岁。其中使用激素9例,酒精性5例,外伤性7例,无明确原因4例。按Ficat分期法:Ⅰ期5例,Ⅱ期14例,Ⅲ期6例。
1.2 治疗方法 术中经股骨的头颈部开窗,彻底清除股骨头内坏死组织,分别运用带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大转子骨瓣移植12例、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瓣转移8例、带缝匠肌髂骨瓣移植5例。
1.3 结果 24例术后2~5年获随访,按1995年全国首届骨坏死学术交流会拟定的百分评定标准:Ⅰ期病例优良率85%,Ⅱ期病例优良率81.3%,Ⅲ期病例优良率47.5%,总优良率68.4%。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股骨头坏死病人多数病程较长,饱尝疾病的折磨,行动不便,情绪消沉,渴望生活自理,主观上均乐于接受手术治疗,但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体质较差加上对手术不了解,担心效果不佳,害怕手术,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纳差失眠,悲观情绪,因此要与病人主动交谈,让病人了解手术的目的、手术过程、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周密计划及手术前后的护理计划及预后情况,解除其心里的顾虑,及恐惧心理,树立手术治疗的信心,同时做好生活、饮食的护理工作,嘱病人多进食奶制品、豆制品及海产品,增加钙的补充。
2.1.2 术前准备 病人入院后行常规术前检查,术前1周开始训练病人床上排便的习惯,术前1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做好备皮、皮试工作,备血400~600ml,术前清洁灌肠,留置导尿管,戒除烟酒。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体位及制动护理 术后必须仰卧位,患肢外展中立位,穿矫正鞋,并持续皮牵引固定3~8周。禁止随意搬动病人和改变病人体位,尤其避免采取容易使髋关节脱位的体位,如屈髋、内翻、外旋等体位。必须搬动病人时应将髋关节和患肢整体托起,并在变换体位时防止较大幅度的外展、后伸以免血管蒂受牵拉。
2.2.2 生命指征观察 由于此类手术时间较长,出血多,术后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末梢循环情况,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或引流液的量及性质,如切口敷料渗血较多或引流出较多的血性液体,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时要加快输液,并报告医生。
2.2.3 并发症的预防 术后患者卧气垫床,小腿下1/3处置软枕将足跟悬空,每2h轻微抬臀1次,避免受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潮;并对实际受压部位进行按摩,预防褥疮的发生。术后指导病人在床上做扩胸运动,有意识地做深呼吸及咳痰动作,以增加肺活量,叩背以预防坠积性肺炎。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回流不畅,若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不仅可以影响下肢及移植的骨块的血运,而且栓子脱落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如法安明),这可以明显降低髋、膝关节术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稀释血液,预防血液黏稠,做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2.4 功能锻炼 分期分步的进行功能锻炼,术后24h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股4头肌等长收缩锻炼,踝关节的跖屈、背伸锻炼,每天1~2min/h,逐渐增加到每日不超过5min/h[2]。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萎缩,并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可先教会患者健侧的股4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再患侧的锻炼,锻炼有效时的表现应是:股4头肌收缩与放松的同时髌骨纵向移动。术后1周患肢的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可适当进行抬高患肢、外展、内收、屈髋、屈膝的功能锻炼。术后1个月拍X线片复查,出现移植骨块愈合情况时,可以加大功能锻炼的强度和频率,做外展、外旋、内收等锻炼,但也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术后45天可指导患者扶拐下床活动,要从免负重-部分负重-负重逐渐增加。
【参考文献】
1 李晓林,卢伟杰.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1,15:39-41.
2 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