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目的 探讨睾丸扭转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睾丸扭转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 开放手术8例,手法复位7例。均为单侧发病。3例行睾丸切除,病理检查证实睾丸坏死。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结论 睾丸扭转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彩超检查确定。手法复位宜早期施行,发病10h后如症状重,彩超提示无血流信号者则仍以手术治疗为宜。
【关键词】 睾丸扭转;诊断;治疗
睾丸扭转是泌尿生殖系统急症之1。本科自2004年3月~2007年4月共收治15例,手术病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及术中所见证实。手法复位病例经彩超证实,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1般资料 本组15例,年龄14~22岁,平均18岁;发病时间2~24h,平均8h。左侧10例,右侧5例。15例均以突发阴囊疼痛为主诉求诊,11例为夜间休息时发病,4例为白天发病。9例伴发恶心呕吐症状,5例伴发腹股沟区轻度疼痛。7例在8h以内就诊,5例在8~18h就诊,3例24h后方就诊。查体:患者阴囊轻度发红、肿胀,发病时间长者较明显。睾丸位置上抬,触及呈横位改变,触痛,附睾触及不清,Prhen征即阴囊抬高试验(+),睾丸活动度不等。辅助检查:彩超检查,15例均示睾丸肿大,附睾显示清,7例睾丸内血流减少,5例明显减少,3例无血流信号。8例睾丸上方不规则包块影像,伴少许积液。6例患侧有鞘膜积液存在。
1.2 治疗方法 7例患者在8h以内就诊,均施行手法复位成功。复位方法是在不使用镇痛剂的前提下,双手于阴囊外轻挤睾丸使之在阴囊内旋转,根据睾丸扭转发病多以外侧向中线扭转的原理先试行外旋复位,即右侧呈逆时针方向复位,左侧向顺时针方向复位。必要时可彩超监视下根据血运情况指导复位。手法复位成功标志,患者疼痛缓解或消失。查体:患侧睾丸略下降,触痛减轻,Prhen征(-),彩超复查示睾丸形态恢复,血运出现,且1般均较对侧更丰富。另外8例患者经手术探查,5例手术复位固定,3例手术中发现睾丸坏死,复位后无血运,即予睾丸切除。
2 结果
7例患者手法复位成功,扭转角度内旋90°2例,内旋180°5例。8例施行手术探查,扭转角度内旋270°5例,内旋360°3例,手术复位后5例血运恢复,予以固定,另3例血运不能恢复,即予睾丸切除。治愈后随诊6个月~3年,睾丸保留者均无复发。
3 讨论[1~3]
睾丸扭转属泌尿外科急症,好发于青少年。发病率及为1/4000,现有增加趋势,临床并不少见。但临床可能误诊,延误治疗时机。故应引起重视。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1)睾丸疼痛;(2)睾丸肿大上移呈横位,常伴同侧提睾肌反射消失;(3)Prhen征(+);(4)影像学检查。彩超检查是诊断本病的较好方法,可发现睾丸血流信号有无或强弱,其他实验室检查均无诊断价值。彩超检查特点是睾丸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附睾显示不清,睾丸肿大,睾丸上方有不规则包块影,有少许积液。
有关睾丸扭转病因问题,专业文献将睾丸扭转分为鞘膜内扭转及鞘膜外扭转两型,前者多见。其发生多与以下解剖学异常有关:(1)鞘膜附着于精索末端的位置过高;(2)正常时鞘膜仅包裹睾丸的前面,睾丸失去固定而游离度增大;(3)睾丸和附睾之间的系膜过长;(4)隐睾和睾丸异位是产生睾丸扭转的危险因素。当睾丸在精索末端扭转超过90°时,则可影响血流而引起疼痛。不完全扭转(180°之内)可造成部分绞窄而严重的扭转使得血流完全停止。鞘膜外扭转型少见,见于新生儿,主要是由于附睾的后外侧与阴囊壁直接附着处薄弱,睾丸固定不良所致。
睾丸扭转应与急性附睾、睾丸炎相鉴别。急性睾丸附睾炎可有发热等症状,睾丸核素显像显示病变部位放射性浓聚可作出区分。
有关治疗问题,目前趋向性意见为:早期手术,将扭转的睾丸及精索复位并固定睾丸于阴囊壁上。睾丸扭转超过10h,如术中见睾丸发紫,给予复位,并用热盐水湿敷,睾丸血流不恢复则行睾丸切除。但从实际出发,笔者认为,若就诊时间较短,症状不重,彩超提示有血流减少但未消失,可施行手法复位,若成功则不必住院治疗,且可避免手术,减轻青少年心理压力。本组病例中7例早期发病者均以手法复位成功,说明手法复位仍不失为1种治疗手段。但手法复位必须掌握如下原则:(1)10h以内就诊者;(2)务必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施行;(3)复位后需以“丁”字带托起阴囊,让患者充分休息;(4)复位成功后立即复查彩超以给复位效果提供影像学依据。若复位不成功,则仍以手术探查为宜。
【参考文献】
内容来自ww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