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显性”设计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塑
2013-10-06 01:12
导读:建筑学论文毕业论文,浅谈城市“显性”设计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塑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关健词:文化遗产 显性 城市个性 摘要
关健词:文化遗产 显性 城市个性
摘要:如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重新塑造“文化个性”的城市形象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历史任务。通过对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分析,能对规划师进行城市的“显性”设计和恢复城市个性风貌有所启发和帮助。
1从历史文化遗产定义谈起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定义。顾名思义,它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在改造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智慧结晶,记载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文化、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它不仅饱含在物质层面上的体现,也作为精神的载体而存在。在1972年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1)文物:从历史、或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
美学、人种学或
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其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历史文化遗产不单单指那些文物、建筑群和历史遗址,还包含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历经不同朝代的积累,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和街巷记忆,也就是说,这包括空间上的尺度和时间上的维度。这些因素与文物、建筑群和历史遗址不同,它们不能在短期内被破坏和毁灭,只会随着人们意识形态和生活环境的转变而消逝,而且一旦失去将不可重现。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明的灵魂,在城市的设计中忘记这一点,就无法去谈建立具有健康形象的城市个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再从城市的“显性”设计角度谈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的“显性”设计是指以一般人所感知的物质空间为基础的设计,由城市中较直观的要素设计组成,是形成城市物质层面的主要手段和控制措施。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是以古建筑和遗址存在形式为主。它们历经战火硝烟和时代的变迁保留了下来,记录着城市的产生、繁荣和衰落。
不断地探索反思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层因素,在城市的“显性”设计中是非常必要的。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构成城市最重要的肌理之一,主要包含古建筑、历史街道以及空间系统和景观界面。这些要素对于现在的城市设计与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1挖掘古建筑潜在内涵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是文化的大宗遗产,是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纪念碑,在城市的显性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认识一座城市、阅读它的历史文化,通常是由古建筑开始。因为它是现实的视觉因素,也是区别该城市与世界其他城市的美学标准。在城市的“显性”设计中,古建筑除作为城市肌理细胞存在以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在建设和以后即将建设的建筑起到控制性的作用(图1)。
从历史地段的建筑方案的形成来看,设计者会自觉不自觉地从立面、屋顶、墙面材料、结构、外观色彩、空间形成和建筑构件等方面与古建筑相统一,力求在风格上保持一致,并在构成人的视觉感受方面延续历史,传递文化信息。在这种思想中完成的设计,一般都有较好的社会反馈。例如吴良铺先生在北京菊儿胡同的建设改造中,对过去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等各项要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特别是四合院生活空间的保留。使改造后入住的居民依然能感受到老北京融洽的邻里关系(图2)。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即使在非历史地段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也往往会采用古建筑中的理念和符号,试图用现代的手段诊释建筑中的民族内涵民族内涵:这里指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及城市的审美倾向。当然,这需要我们对古代匠人构筑思想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而不是细枝末节的模仿。
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受特定时期的建筑思潮影响,有其内在发展的。当代建筑师和规划师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发现并发展这一规律在城市“显性”设计的运用。城市的建筑是一个时代与文化风貌的凝固的表征。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必然体现时代的文化取向和艺术品位,并且以自己的形象流传后世。对我们现代人来讲,除了有责任保护本土的文化历史遗产外,更应在建筑的再创造过程中,注重将自己民族或所在城市的文化特点及辉煌历史融人其中,即在继承中不断求发展。因为,精美的建筑所折射出来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力量和启迪。
但是,现代城市“显性”设计由于长期受西方诸多流派的严重影响,建筑师也由起始的排斥到如今的近似于祟拜,导致本土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古建筑研究的逐渐淡化,城市的个性也在“国际形式”中丧失。20年前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主席帕白森(Ewart Parkinson)先生对我国城市规划建筑界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在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是很遗憾的。我希望你们研究中国的文化、城市真正原有的特色,并保护、改善和提高它们。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西方来的这些虚假的、肤浅的、标准化的概念的洪水所淹没。我确信,你们遭到了这种威胁。你们要用蜘智慧、决心和洞察力去抵抗它。”这是一位西方规划界老人对我们的恳切忠告,我们应当有所感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 2寻找历史街道格局的延续
历史地段的街道格局是构成城市纹理并体现该地段乃至整个城市“显性”设计个性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经过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逐渐演化而形成的,主要包含街道网的平面特征、主次街道的相互连接关系、街道的分层体系和街道的空间层次关系。作为社会文化的历史沉淀,街道格局在尺度和空间上维持着人们的街巷记忆(图3)。与古建筑不同是,街道格局一般只有通过完整的步行体验或高空鸟瞰,才能得以显现和感知。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历史街道格局对城市的形态影响在城市“显性”设计中容易被忽视。
由于现代城市飞速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街道格局鉴于功能的要求需要重新梳理。但是我们要在尊重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科学地对其进行改造和建设。一般来说,城市“显性”设计中历史地段的城市布局与形态不应改变,同时历史地段街道的功能也应该在原有的主体功能上予以扩展。历史地段的尺度、界面和空间标志物作为城市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应该给予保持和保留。由于现代的需要而必须改造或辟新的规划道路,其尺度、走向、线形等空间要素,也必须考虑与该地段的乃至城市街道格局的关系,以延续市民心中的街巷记忆。无论进行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我们都应该充分的考虑历史街道格局对城市大局的影响,这是世界各国在城市设计中的多年经验教训的。
在协调城市历史街道格局和城市整体发展关系的案例中,北京旧城改造无疑是比较成功的。作为中国古代名都,北京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轴线历经元明清的改造和演变具有今天的规模,壮观程度可以和巴黎的城市轴线相媲美(图4)。虽然“梁、陈”设计的那种“双城”形态“双城”形态:在建国初期的北京首都建设中,梁思成和林徽因提出在老北京城旁新建北京新城,形成新城与老城并存的形态。这样可以完整的保留北京城的街道格局和城市特色,但由于历史的
政治和经济原因而没能得以实现。今天己经很难再实现了,但是“梁陈方案”所传递的战略性思想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设计人员和政府把闻名于世的中轴线摆到了城市设计的重要位置,新建设的街道格局及功能布置围绕其展开,使中轴线得以延续和发展(图5)。也许经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之后,再回头看这个历史名都,那时的人们会赞叹今天设计者们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