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人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随着生存理念的现代性转换,时下,人们对于优化自身生存环境的渴求愈发加重,于是人们总是希求生存环境的生态化、艺术化、审美化,并且又总是将这种优质化环境的求索不断地转换为绿色征象。于是乎,绿色的思绪总是萦绕在人们的心田,渴求绿色的生存条件、器物、方法及绿色环境,就每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对绿色的追思往往又幻化为对艺术与审美的寻求,或者是以艺术审美化的程度作为衡量“绿色”的尺度。
环境的生态性意义在于:一方面,环境显现着生态系统结构及生命共同体的构形;另一方面,环境生成、激发、活化着人类生命的存在。在环境与人的结构性关系中,环境与人共同生成和创造,因此,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当然,恩格斯主要是从人类自己创设的历史与经济氛围中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且所论述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但其出发点,以及所揭示的人之存在的前提却都是现实的、历史具体的人的活动。因为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环境与人的互为创造性,就在于环境与人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作为共生的生态性存在物,相互间应该在共同的生存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着自身的能力,也应该在共同的维护与创生中趋向未来性的存在。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1972年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开宗明义宣布:“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在漫长和曲折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迅速加快,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和在空前的规模上改造其环境的能力。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权利也是共生的。一方面,人类要享有幸福与保障基本生存权,就必须认定自然与环境也享有基本存在的权利;另一方面,人类只有保障了自然与环境所享有基本存在权利,才能最终保证人类的生命存在,保证人类终极发展所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因为人类的生存权利必须是在地母“盖娅”的亲情抚慰下才能获得,才能永远保持下去。从另一个角度说,自然与环境的存在,作为生态支持系统和生态服务系统,为人类的权利和发展提供了一切可能性与现实性,为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和生态基础。
人居环境生态化不外是居住条件生态化和城市环境生态化,两者必然需要通过自然生态和艺术生态的有机统一,而趋向生态审美化。环境构成的自然生态化的内涵有三:一是本源性自然生态环境,二是人化自然的环境,三是人工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应该说,三者都以“自然”为本源,为参照,为环境建设的尺度,相互间也不同程度的折射着对环境存在的自然状态的还原。自然状态的还原作为一种“荒野”效应,实际就是创设“绿色空间”。这种“绿色空间”既是自然资源,也是文化资源。吴良镛先生在评述这种资源状况时讲道,“我们的审美观念不能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地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与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正在被破坏和失去的绿色空间,作为自然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环境的生态化构成而言,只要是人自身创造的环境,拟或是人居环境就不可能是本源性的自然环境,而只能是人工自然环境。活动于人工自然环境中,自然物的生命情境与物理状貌同人化的技术性与理性相组合,其组合与构成的方式就是人机化、技术化和艺术化的有机合成,而建设性的人居环境往往是以人机化为指向,以技术化和艺术化为手段,在融合的氛围中和有机统一中构成。我认为,最能够适宜于未来人类生存的人居环境,除了其技术化的程度外,更重要地还在于它的艺术化、审美化程度的展示,以及能否和谐自由地表现审美化的目的和趋向。吴良镛先生在分析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引述了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话,福楼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塔底分手在塔顶会合。”吴良镛先生进一步说:“科学追求与艺术创造殊途同归,理性的分析与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