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审美化(3)
2013-05-19 01:08
导读:想象 相结合,其目的都在于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给人类社会以生活情趣和秩序感,而这正是人类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 人居自然环境的建
想象相结合,其目的都在于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给人类社会以生活情趣和秩序感,而这正是人类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
人居自然环境的建造不可能没有科学、技术与资本的参与,但如若要呈现其审美化、生态化的机能,在生态、审美与科学的和谐融入中,必然应该调适技术性和资本符号性支配性。这样至少应该表现两种条件下的还原:一是自然生态性还原,即从自然的外在物象到内在的灵性的还原。这是借助自然事物的物性形态,以及自然物之间交往与能量互动等生态关联的方式和方法,配以人对自然生态活化条件的理解和掌握,而进行的一种还原,具有“人法自然”和“道法自然”的特征。自然生态性还原的方法一般是复制性、仿生性、移植性、生成性,其中也必然包含技术性的内容,在其方法的实施中也内含着鲜明的宜人性、目的性和功利性。简单地说,就是为了适宜于人类的生存活动而生成的人工自然生态环境。在自然生态性还原的诸种方法中技术性是统贯的,其他几种方法都要依赖于技术性的生成,需要有功利驱动下的适宜于人的生存目的的技术性生成。二是作为本质意义上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体验性还原。由于在生态环境的转换中始终不可能脱离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活化生命体验的目的,那么,生态还原也必然要寻求自然生态环境中诸种生态因子的生命存在与人的生命自由存在,并表现那种“天工自然”与“心师造化”的契合,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宜人性的自然,并且转换为既合理地演替生态节律,遵循生态规律,又适宜于人类生态性生存活动的环境构成。
三、建设性人居环境的优化原则
建设性人居环境彰显的不是“物竞天择”,也不是“适者生存”,而是人们为了生存的主动性抉择,因而它必须体现生态化和审美化的优存原则。面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不论城市建设、景观设置、社区规划、建筑物及群落分布,以及城市系统支撑网络、服务系统等,都必须直接与人们的生态性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必须体现出对于人居环境生态化和审美化的优化原则。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人居环境优化包括个体层面与社会层面。个体性人居环境是以家庭为主脉的生存环境构成,社会性人居环境主要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脉的生存环境构成。不论是个体性的,还是社会性的人居环境,其自然生态化的环境构成应该是本源性、基础性的。生态本源性的人居环境,凸显的主要是自然生态化的环境构成,自然生态化的人居环境是人居生存的“返魅”,它体现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永恒性追求。但任何人居生存环境都是人为创制的,是属人性的生存环境,是人的社会性生存结构的体现,是自然“人化”的表征。而我们之所以在人居环境构成中析理这种自然生态化,其目的还在于探求一种生态优化性的“张力”显现,同时也需要生成一种对于自然生态化复归的态度,以形成人们对于“绿色”情境获取的共识。在这里,绿色实际就是生态之色,绿色之地也是生态之地,人们对绿色生存的追寻实际就是对生态生存的追求。显然,从这种意义上说,建设性人居环境实际就是绿色人居环境,生态化和审美化的融合方式实际也是归复绿色的构合方式。
表现适宜于优化性的人类生存结构的人居环境必然需要两种参照,一是自然生态本源性的参照,这从本源意义上通向优化性的人居环境;一是艺术生态化的参照,这从“属人”性的角度走向优化的人居环境。两种参照是构成建设性人居环境的关键,它要求适宜于人类优化性生存的建设性人居环境,必须体现自然生态化与艺术化的统一。建设自然生态化和艺术审美化相融合的绿色环境,其建设性、宜人性的构建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首先,复合系统原则。直接关注人们未来生活的建设性人居环境必然是复杂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复合性结构,是以突出人的生存活动为中介的自然—社会—文化/精神的复合性生态系统结构。建设性人居环境的构建,必须适宜于人的生态化、审美化的生存趋向,并本着这种复合性生态系统的构成原则,在其中,需要特别注重文化/精神环境构成融合机理,以使人的生活始终处于自然、和睦、自由的诗意化氛围内。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其次,多样化原则。多样化的基础是生物多样性,其活化机能是艺术的多样化、个性化,但呈现多样化,首先必须突出个性化。任何环境建设不可能是千篇一律,而必须是个性化多样化的,同时艺术审美化的环境本质就是要求这种个性化、多样化。多样化既有整体环境构成的多样,也有环境功能的多样化;既有景观、建筑的多样,也有色彩、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多样化还必然兼容时间与空间的多样性,即历史及文化传统传承的个性化的多样化以及地域、国家等文化借鉴的个性化多样化。只有突出个性化、多样化,才能在斑斓的色彩中达到对人居环境的优化。
再次,协调性原则。环境建设的协调体现在城市建设、景观设置、社区规划、建筑物,以及生态支撑网络和生态服务系统等各个方面。这里,既有这种环境整体的协调,也有整体与各个部分的协调;既有外环境的协调,也有内环境的协调;既有自然环境与突出文化特色的环境构成的协调,也有文化传承与合理借鉴外来文化的协调;既有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协调,也有软环境内部人的精神风貌、道德风尚与文化基因之间的协调。
第四,文化亲和原则。未来的建设性人居环境更突出的是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生态化和审美化的统一,在大的范围内,彰显的就是文化生态的和谐。文化生态对于人的未来性生活方式来说,其基础层面就是要突出生态亲和力,没有亲和力的环境建设不可能是生态化的,更不会是审美化的。亲和力的本义应该是在情感、意志体验下使人与自然都能够在主动性的生态交往中,情感性的体验对象,认同对象生存的权利与价值。文化构成的生态亲和力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灵,通过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的建设,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建设突出人的生态性的生存权利和生存价值认同,但这种认同又必须以对自然生态的价值体验为载体。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第五,生态安全原则。未来的建设性人居环境必然呈现生态安全,这包括自然环境的引入、设置、构型必须突出对人们的生存活动的生态安全,同时在社会环境、景观设置、社区规划、建筑物,以及各种生态支撑网络都要突出生态安全。生态安全不仅体现各种环境构型中的生态和谐,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生态协调,环境功能与技术的生态化,同时,更需要注意各种自然现象(包括气候现象、生物现象等)、人为现象(包括空气、垃圾、噪音、光污染等)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及其危害,还要特别防止城市灾害和生态入侵,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致力于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保证人们全方位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