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3)
2013-08-30 01:02
导读:1)护展对安全认识领域 要把以生产领域的安全,不断扩展到生活安全、生存安全领域,这是基于国内外意外伤亡事故和灾害的现状及惨痛的经验和血的教
1)护展对安全认识领域 要把以生产领域的安全,不断扩展到生活安全、生存安全领域,这是基于国内外意外伤亡事故和灾害的现状及惨痛的经验和血的教训而提出的:1993年,欧共体在奥地利召开“国际共同安全”大会上,代表们强调要重视非职业性伤害事故并公布了以下的数字:职业事故仅占7%,事故占37%,其它事故总和占56%;美国1993年的事故数据(Accident Facts)公布:生产事故为10.1%,交通事故为46%,其它(家庭和公共场所)事故之和为43.9%;我国“八。五‘期间伤亡事故统计表明:生产性事故占13.8%-~20.3%;交通事故占61.5%~76.2%;其它事故之和为5%~11%. 可以看出:生产性的意外伤害和灾祸,比非生产性的要少得多。专家们认为:正常情况下,生产性的意外伤害和灾祸有可能出现缓慢下降趋势,而交通事故、家庭及公共场所事故之和,约为生产性事故的5—12倍。必须充分重视非生产领域的安全。 2)保护从事活动的人的安全 从劳动安全的观点,要把保护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扩展到保护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身心安全即公共安全、家庭安全、产品安全、保健、休闲与娱乐领域安全,甚至高新探索和开发中心,要特别重视对人的保护及其风险问题的。 3)普及安全极大公众,重点培养和造就下一代 利用一切宣传和教育的手段影响公众和,树立跨世纪的大安全观。当务之急是培养和造就幼儿和中小学生,树立起科学的大安全观,使他们具有安全文化知识,职业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自救互救应急逃生的技能。 4)坚持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尤其要影响国家决策层 用安全文化知识启迪人、教育人、造就人、形成全国安全文化氛围的大气候,呈现安全、卫生、舒适的文明环境,成为当代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国家领导人和决策层有责任力行安全、有义务对社会、对人民的安全、健康负责,也应该成为他们政绩考核的主要。 5)培养和树立科学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思维 安全科技高新技术,对灾害和意外伤害事故进行评估预测、预报、减灾、依靠科学和全民参与的行动来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预防文化”的宗旨,保护大众的身心安全与健康,要有远虑,更要注意力排近忧,对灾害的预防,时刻不容
放松和怠慢。 6)宣传城市综合减灾意识和风险观 21世纪初,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集居城市,都市和社区的安全、减灾和环保问题成为国家建设和城市的重大难题,国民必须树立综合协调的安全减灾风险观。做到、建筑、交通、用电、供水、防火、环境等在工程及学科领导领域的交叉、联合与协调,最大限度地发动公民和全社会,以家庭、社区安全为基础,推动城市综合安全减灾行动计划,时刻应急各种灾难和风险。 2.3安全减灾论与安全科学人类对的认识及减灾的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环境灾害、宇宙灾害已有系统的研究成果,有关这些灾源的产生、预测和减灾的及灾情记录,均出版了有关灾害科学的系统编著。由于自然灾害给人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的
安全稳定造就难以估量的损失,夺取了生命(生产力),破坏了生产,毁坏了家园,也恶化了环境生态,以致诱发出新的灾害,因此,减灾是自然科学问题,也是社会科学问题,是关系到人民身心与健康、社会稳定、环境保护及国民持续增长的大问题。灾害科学及其科学体系较为完整,本世纪中期,我国的灾害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开始综合研究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及其减灾工程技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灾害科学结合灾害社会科学,形成了综合减灾科技体系,更加丰富了安全减灾的科学理论,成为安全减灾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灾害论的理论及其实践得以发展。减灾科学,从地质、气象、农林灾害的研究,转向了局部的、区域性预测和减灾,进而深入到人口密集,灾源众多的城市,并采取了全球的统一行动,联合国支持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已取得巨大成就如《减灾风险学》、《城市灾害学》、《减灾科学管理指南》等专著出版。更为可喜的是我国减灾科学与安全科学界的专家携手合作的《中国安全减灾战略论》新著即将于1998年末问世。 值得注意,使安全科学与灾害、科学、环境科学有关部分产生渗透与交叉,基于提出更符合科技发展和需要的安全减灾科学构架,如下几点原因: 1)力求减少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突出生产(劳动)安全的色彩; 2)力求加强和拓展安全科学的基础学科内容; 3)把灾害学(自然的、人为的、两者兼有的)及减灾科学的新概念引入安全科学; 4)把环境科学中保护人民安全与健康的相关技术引入安全科学; 5)把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引入安全科学学科建设之中; 6)把城市灾害作为安全减灾科学研究的重点来考虑; 7)对自然的、社会的、人为的灾害采用科学、系统的综合安全减灾对策; 8)建立安全、减灾、环保三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安全观和安全减灾科学体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