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6. 要让学生抓住“规律”质疑问难。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有其外部或内部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掌握这些规律,而应该让学生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多问几个为什么。
另外,还有许多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能、技巧,如要让学生抓住“联系”质疑问难,抓住“疏忽处”质疑问难,抓住“空白处”质疑问难,抓住“停止”质疑问难,抓住“变化”质疑问难,抓住“发展”质疑问难,抓住“中心”质疑问难,抓住“概念”质疑问难,抓住“反复”质疑问难,等等,限于篇幅,不赘述。
三、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层次
学生的“质疑问难”一般可分为“低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难”“中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难”和“高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难”三个不同的层次。
低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难是学生针对教学内容的识记进行的提问,如语文教学中,学生针对课文的生字、新词、时代背景、作家情况、古今文体、典章制度等的提问。低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难难度不大,学生一般可自己解决。
中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难是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针对理解知识的提问。如语文教学中,学生针对语法、修辞、段落划分、归纳段意、概括主题、分析写作特点等的提问。中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难一般都有一定难度,需要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才能解决。
高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难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后针对运用知识的提问。如语文教学中,学生针对课文的意蕴、内涵,联系各种社会问题而提出的问题。高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难要求知识面覆盖广,难度大,除了需要教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外,学生本身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特点,由低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难到中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难再到高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层次。
四、教师示范引路,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仅从理论上阐述学生质疑问难的重要性,从技能上培养训练学生质疑问难还不够,说服力也不强,教师还必须具体示范如何质疑问难。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时亦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倾向于提出能增强高水平思考能力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1]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身作则,提出一些高水平的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问题,并在提问时,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学生就能在教师榜样示范下,潜移默化地学会质疑问难了。如有位教师在教《文言课本》(上册)的第一课《论语》时,就抓住三处可疑的注释来质疑问难,如其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本对“是知也”的注释是:“这就是真正的‘知’”,他据此问学生:“若按课本的注释,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也就是说不知道就是知道,这在逻辑上讲得通吗?”当学生思考争论后,他才告诉学生他查过杨伯峻的《论语释注》,此处的“知”应读“智”,是“聪明才智”的意思。学生从他那里学会了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学会了独立思考,质疑问难。
教师的质疑问难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学生能潜移默化地从教师那里学会质疑问难的思路,把教师的质疑问难变成自己的质疑问难。当然,这是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一大进步。但我们认为教师仅仅做到这一步还不够,由教师的质疑问难转变为学生的质疑问难,只是形式的转化,还不是本质的转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使学生具有高认知水平的问的能力,学生的质疑问难应该超越教师的质疑问难。
教师要想使学生的质疑问难发生质的转化,就必须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转变。如果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那么教师则是教材的搬运工,学生提出的问题无非是围绕教材转,提一些低认知水平的问题,低水平的重复,如语文课中学生只会提些“这个词怎么解释?”“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如果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那么教师就必须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五、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思源于疑,疑发于思”,思维和质疑是互为因果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凡是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其思维品质必然优秀,因为质疑问难是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多变性、直觉性、辨证性的外在显现。要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培养学生的各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首先,要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想法。为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不妨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快速质疑,多重质疑。
其次,要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对立面去思考问题。如《养花》最后一段是:有喜有忧,有泪有笑……就是养花的乐趣。在教师的训练下,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忧’和‘泪’也是乐趣呢”等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