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影响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因素及对策(2)
2013-06-01 01:23
导读:1、健全监督检验机制。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监督检验,这是管理的必要环节,没有监督检验,就没有真正的管理,必须要通过系统的监督检验来组织活动和
1、健全监督检验机制。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监督检验,这是管理的必要环节,没有监督检验,就没有真正的管理,必须要通过系统的监督检验来组织活动和对学校组织的内外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控,并根据监控的结果决定是否对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进行调整。学校建立监督检验机制,尤其是针对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应用。监督成员应由不同身份的人组成,其中包括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还要包括家长,以自评和他评的形式达到监督的目的。以此保障信息化环境得到充分地运用,而不至于大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2、完善鼓励政策。教师的应用与替代板书、由人“灌”变成电“灌”不是等同的,学校建立完善的评价及鼓励体系,应根据教师的应用效果以及教学效果,有所区别的对待。采取提职、奖励等不同形式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支持,并提供方便的条件和服务。学校要尤为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换算成相应的课时量,年终时职称的评定和奖金与任课教师机会同等。
3、管理者的再教育。现代管理理论十分重视管理者管理理念和行为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其管理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凭借组织赋予的权力,依靠自身的模范行为,在教师中建立起集中体现校长管理权威的管理力。学校特色实质上就是校长办学实现个性化的结果,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目前培训体制中很少提及校长的专门培训,日后也需加强校长培训,使得校长能够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创造力,特别是要善于把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本校的客观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校本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㈢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是否
成功的关键。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学校师资水平上不去,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应用就无法谈及。基于这样的认识,围绕
如何提
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使广大教师专业素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从而全面扎实地推进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工作。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的全面推进有待于任课教师和技术人员素质的共同提高。
⑴构建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教师知识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
教育学与
心理学知识。目前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最缺乏的,在今后的培训中应弱化教师技能的培训,更多地关注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培训,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⑵ 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马克思主义
哲学这样阐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或者说,理解教师的观念结构对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笔者认为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应采取强制性的态度,在教师看到教学效果之后,就能自发的使用,其教育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因为利用信息技术上课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产生冲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⑶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①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以及教学监控能力等。教学是每位教师的天职,教师首先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能注意到全体学生,并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其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整合教育内容,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的特点以及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最后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及时地反馈和调节。
② 反思能力 教师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要在读书中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反思,在观摩学习中反思,在与同事的交流和社会活动中反思,以及对外在评价的反思。学校要为教师创设反思的气氛,如学校各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说课,相互评价,反思其教学设计。或者适时地组织教师交流,教师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其他教师,在充分交流,相互提问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这样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不同的观念。最后将自己的体会写成反思札记。适当地干预有助于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③ 教研能力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改变课程内容繁、难、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
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都说明了当代教师要成为一位研究型教师。作为学校首先应帮助教师学会如何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教师创设教育科研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