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初探(2)
2013-06-01 01:32
导读:2.家庭教育中缺少大学生感恩教育 大学生始终是家人所关注的中心。正所谓权利无限,而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当中,父母所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而已,一切
2.家庭教育中缺少大学生感恩教育
大学生始终是家人所关注的中心。正所谓权利无限,而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当中,父母所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而已,一切都围绕着智能,将上重点学校、读名牌大学、成就事业为重要事务,却忽略了最为基本的道德与感恩教育,忘记了
怎样教育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人。大学生在这样过于宠溺的家庭之中,只会受人恩惠,却不知道知恩图报,不会去感激与珍惜,不愿用自身的付出来回馈他人与社会,这就是感恩意识缺乏的具体体现。
3.学校教育过于重视
知识教育
各类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往往都拿一些高、大、全人物来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大学生所崇尚的永远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相反对身边的生活和小事缺乏足够的感受,因而体验不到感恩的感觉。所以,正因为教育系统未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播种下对身边的人和事的感恩种子。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少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因而也就并不具备感恩之心。
四、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弘扬优秀的感恩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讲求恩义与亲情,注重知恩图报,在
历史长河中存在许多充满感恩情怀的名篇佳句,至今仍然广泛流传。继承与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为深厚的土壤。许多大学专门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推广,使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与研读的同时,能够有更好的领悟。比如,通过让学生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谭》等传统的优秀书籍,并要求大学生认真探讨学习的体会,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感恩教育还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
化学生自身在道德发展之中的亲身体验,并在动态的过程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真切体验,主动养成较好的德行。德育就如同河流一样,越深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大学生的亲身体悟,能够避免那种空洞的说教,实现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2.注重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高等院校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学教育之中,着力加强与渗透感恩教育。高校的素质教育十分强调将德育摆在首位,要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从而充分发挥出学校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并全面推进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一是要以课堂作为阵地。学生成长的各过程中所需吸收的精神营养——德育,最主要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提供的。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唯有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健康成长发挥有效而持久的促进作用。二是以教材为切入点,将日常的学科教学渗透到感恩教育,尤其是应当在课程教学中编入一些反映感恩题材的内容,从而构建出感恩教育的情景,这是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
3.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应当努力创造与挖掘其中包含的教育因素,比如,可利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与建筑布局等各类物质载体,将体现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及珍爱生命等方面的
名言警句与优良行为体现于其中,让大学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和建筑物诉说出感恩的美德。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种
规章制度之中,将知恩、谢恩和感恩等观念及行为渗透到其中,并利用健全而和谐的感恩制度文化,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引导、规范学生,并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其养成感恩习惯。要利用
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及感恩节等节日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文体活动等,形成以感恩为荣,以忘恩为耻的良好舆论环境,陶冶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感恩体验
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应当重视强化感恩实践。一是必须将感恩教育和学校的公益性活动相互结合起来。公益性活动主要是指能让大家共同受益的无偿性群体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学雷锋活动、扶贫献爱心活动等。要在活动中彰显大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贡献大学生的力量,让其在活动中践行道德,在活动中体验奉献之甘苦。二是一定要将感恩教育和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要利用好寒暑假时间,引导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让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感受恩德与恩情,最终能够成为高品格的人才。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5.努力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教育是关键性环节。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学校教育,所以,高等学校一定要肩负起自身的崇高使命,切实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特别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家庭教育是辅助性环节。人的成长可以说难以离开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方式彼此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勤于自律,并以自身行为来影响子女,从而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社会教育是基础性环节。社会转型对现行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感恩教育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做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值得欣喜的是,如今社会舆论已开始意识到感恩意识缺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感恩教育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符合当前和谐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能够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和谐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高等学校形成感恩教育的热潮,让大学生都能常怀感恩之心,不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感恩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耿树丰,夏红.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J].黑龙江
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任江林.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07,(11).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梁吉霖.和谐社会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8,(2).
[4]刘冰.大学生感恩教育浅析[J].陕西教育,2008,(2).
[5]于钦波,刘欣.感恩教育:人生必修课[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