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专业教师 课堂教学行为
论文摘要:英语教师是英语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是英语课程实施的活水和助力,决定着英语课程实施的方向和水平,因此必须不断地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素养。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所发生的新的变化不仅给英语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促使他们要对本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积极的探索,以便更好地面对专业改革的挑战和需求。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也已全面启动。高师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都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如:由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由“传承教育”转向“创新教育”;由“单纯的技术教育”转向“全面教育”;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转化为“重过程”。然而,在欣喜之余,冷静思考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有些体现出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课程本质的变化,有些却与新课程理念存在着很大的落差,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师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有些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过于强调所谓知识的实用性,过于注重课堂讲授的内容与基础教育教学内容靠近,固而不仅浪费了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也失去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机会。
现在有些,当他们走向、走向新课程实施的基础教育学校以后,总会发出一些感叹,认为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无用。于是有的教师就开始过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对学生有用。他们主张在课堂上更多地以基础教育教材中英语课本中文本出现的内容作为授课的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能够一走出校门就能学以致用。其实,这种教学行为使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走上了一个偏颇:在课堂上以“快餐式”的形式对学生加以训练,并将对其能力的培养视为一种召之即来的、短期即成的行为。从近期目标上看,学生的施教能力似乎得到了提高,而事实上,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新课程理念下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宗旨,即所有的课堂教学行为都应着眼于促进大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解决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特征。具体而言,是指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习高深知识、发展复杂性思维和实现知识远迁移的能力。高校生施教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知识远迁移的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用什么教什么的做法,只能导致学生疏于思考、疏于探究、疏于勤奋,其能力之根难于向纵深处延伸。其实,目前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并非是真的学无所用,而是所学不知所用,他们缺少的是知识的迁移能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从事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而忽略了自己作为教师的有价值的引导作用,使得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的关系出现失调,这也使得高师英语专业课堂教学行为走进了一个误区。
目前,有些师范院校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应顺应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于是,他们一改以往的“权威式”课堂教学方式,目的是想实现自身角色和自身作用的根本改变。诚然,大学课堂教学行为,不是教师的单向劳作,它应是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互动或交往的活动。以此为基础,有些教师就开始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化发展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一味强调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其实,这种做法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分强调个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学生进行意义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师的有效途径。
最后,在教学手段上,有些英语专业的教师不分学科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也是目前师范院校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出来的又一问题。
二、主要应对策略及措施
1.更新理念,调整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认识问题,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就无法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新形势下的目标任务,转变育人观。表现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上,因为英语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英语专业知识的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似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知识引进课堂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握“量”上的“度”,关键是应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保证英语课堂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有利于促进知识由学术型形态向教育型形态的转化;有利于英语课堂内容整合与贯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英语素养的发展与养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化智为能的方法,引导他们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基础教育的施教能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