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2)

2014-07-14 01:26
导读:(三)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被抽象为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教师仅仅被视为传递知识的工具,学生

  (三)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被抽象为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教师仅仅被视为传递知识的工具,学生被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关系淡漠。如果在课堂中开展讨论教学,可以避免教师单调、枯燥地讲解知识,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促进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思想课程的讨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是很普遍的。学生围绕话题,探讨问题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思想感情,渗透其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用和悦的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错,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注,这种期待会产生巨大的情感效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作出的评价,既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又要高屋建瓴学生,推进学习进程。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要求
  (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只有有了疑问才能唤起思维的探索,才能产生运用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的愿望和行动。因此,教师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欲望和积极性,使讨论成功,其“突破口”就是精心选择讨论的问题,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使之处于既有话可说,又“欲罢不忍”的境地,这样讨论才能真正得以展开。同时在讨论前还要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二)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动发表意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时,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围绕所提问题联系实际自由发言,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暗示结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即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对讨论结果的评价是课堂讨论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认为,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特别是对有独特见解的发言,以及对平时不爱说话同学的发言,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可以说一些简洁但具有支持性的语言,比如“不错”、“说得对”、“好观点”等;也可以把学生的正确观点重复一遍,甚至直接引用学生的用语。对不正确的观点,不能无情地否决,而应先称赞其发言的积极性,再采用诱导的方法,将其错误观点一步一步引到正确观点的“轨道”上。不妨采用“你的方向是正确的,再好好想一想”、“还差一点就行了”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最后,要指出此次讨论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今后讨论中应注意的问题。总之,激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有信心,对讨论充满热情和期待。
  总之,讨论式教学法作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更频繁、更深入地参与思想政治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秉德等主编.教学论.第七章《教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第七章《教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剑萍,魏薇主编.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6.
  [4][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施良方等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浅谈利用网络资源创建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