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基础 课程改革 政策
论文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有新的进步。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问责机制不健全和教师的培训不到位等。本文基于此,着重从建立问责制度,增加收入和加大教师的培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近年来,为了顺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全球化的大势,世界许多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我国也进行了新中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虽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对此进策层面的探讨与反思。
一、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背景
知识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需要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1世纪是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直接左右着生产力的发展,并显示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转型和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社会迫切需要教育领域进行相应的革新。而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更应做出表率,通过课程改革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历次课程改革的成就和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为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经历了七次改革,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全国人民的努力,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也有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框架。同时,一些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也不断被引进来。在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要求我国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立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是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有很多缺点: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训练;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课程过于集中等等。这种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立与我国大的教育背景不相符。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了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我们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至今,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推进了将近10年。不可否认,此次改革给基础教育教学带来了新观念、新气象,正如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所说:“这场改革搅动了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稳态,学校正发生着悄无声息而又积极的变化。”[1]但是此次改革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问责机制不健全。任何政策都要由政策主体来实施,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执行主体的问责制度的不健全阻碍了政策的顺利进行。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者素质不高,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缺乏专业的知识,不能够正确理解政策;有些领导者应变能力不够,上行下效,不敢变通,不知创新;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片面追求利益,存在着“利大快执行,利小慢执行,无利不执行”的现象;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着唯上、无过、诿过、从众等不健康的心态。[2]缺乏对这些执行主体相应的问责,就会对课程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产生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