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人文倾向(2)

2014-07-15 02:20
导读:(二)课程内容。 《纲要》规定:“改革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二)课程内容。
  《纲要》规定:“改革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统课程内容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专家型人才,而不是为人的完善、发展和弘扬人性服务。改变“难、杂、偏”的现状,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其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知、情、意得到全面的提升,为学生人格的解放与发展提供经验。在高新科技不断涌现、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学会学习变得日益重要。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在具体情景中引发学生产生大量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过程。
  《纲要》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科学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的发展过程,更是一个“情、意”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意义。情感、兴趣、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学生,要避免非人格的知识专制,尊重学生的存在,使学生体验到平等、、关爱,形成积极而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主体性得以凸显。而且,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课程评价。
  从某种角度上说,课程评价的思想应是“创造发展儿童的教育”,而传统的课程评价指导思想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重甄别与选拔,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展性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保护,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在评价内容方面实现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意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发展性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它把评定看作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向学生反馈有关教学进程中的信息,使学生了解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利用这些信息,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学习效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最终促进自身的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课程改革,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完整地实施科学人文教育,大力倡导科学理性,弘扬人文精神,把学生从各种陋习中解放出来,培养出能够跟踪世界科技前沿,能够占领知识创新制高点的中国人。我想,只要坚持不懈,灿烂的人文之光必将照亮我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汪潮.人本主义心的教育心理思想述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1).
  [2]钟启泉.为了中华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唐斌,尹艳秋.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教育研究,1997,(11).
  [4]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上一篇:试论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模式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