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能力型学生培养的课程创意设计与教法探讨(2)

2014-07-16 01:09
导读:3.能力型学生的培养应做差异化研究 能力型学生培养做差异研究的依据来源于因材施教原则。人所秉有的天赋决定了人的个性差异,不同的人在能力的不同

  3.能力型学生的培养应做差异化研究
  能力型学生培养做差异研究的依据来源于因材施教原则。人所秉有的天赋决定了人的个性差异,不同的人在能力的不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这包括感知觉能力、想象力,以及特殊能力方面的明显差异。有的学生可能表现为比较突出的抽象思维类型,有的学生表现为突出的具象思维类型。中国现在大学的有些现象让人担忧,一些学校年年扩大招生规模,师资条件跟不上,大课堂形式教学比较普遍,在培养学生能力问题上无法顾及到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和能力发展,忽视了学生这个鲜活的主体。我们的大学和教师不应该把教授学生当作生产产品,只要经过多少规范的工序最后就生产出合格产品,而应该看到每个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不同个性特征,还要知道对于任何外在的或施加的影响,学生都需要一个内化过程并且内化过程中还存在矛盾冲突,知识、经验、、意志等多种因素作用于一体,表征出抛弃与吸收的效果。因此,笔者在能力型学生培养上提出一个观点,即差异分类。差异分类最大的特征是关注学生个体特征,关注学生作为主体的存在并对学生类型进行区别,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后,分解得出其本质类型,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促使学生能力快速高效发展,以体现学生内在优势化发展过程。

  三、课程创意设计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
  课程创意设计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笔者理解为是课程教学创新与教法的关系问题。教学创新问题亦如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一面是学科体系建设的创新,它是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团队不断适应前沿的科学与技术或及时感知特定领域发展的一种能力,并以创新促调整;另一面则是课程创新设计,通过观察外部条件积极吸收新理念,以此来适调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用实验方式测定其创新的合理性,形成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这一现象说明,吸收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容易识别优先条件和科技,对做出及时反馈并调整教学,以创新改善和推动学科和课程创新。教法问题我们把它视为两种类型,即现代教育提出的主动性学习能力培养和传统被动性接受式学习能力培养。能力培养的关键表现为主动性学习的培养,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不同的效果,是培养知识型学生,还是培养创造型学生,教法的创意设计不可否认地将产生极大影响。那么,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唤起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主动性和热情则实为关键。斯坦福的教育学者认为,鼓励青年人自己去发现他们追求的答案,不是一种最容易的学习方法,却是回报最丰厚的一种学习方法。教育能做出的最重要的一条贡献,就是发展学生追求创造性方法的本能和好奇心。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过的许多东西都有可能会被忘记,但是一个人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提出问题和找出答案的能力却未必会消失。⑦斯坦福教育学者的教法让我们认识到能力型学生培养与课程创意设计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且它们之间又相互促进。勉励学生寻找方法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是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教育者要在学科课程创意上下功夫,扬传道为引导、改授业为启发、变解惑为答疑。在教学链为主轴的带动下串起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以一系列案例来创意设计课程开发,实现能力型学生的全面培养,使课程创意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待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注释:
  
  ①裘克安.牛津大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54.
  ②Joseph A.Soares.The Decline of thePrevilige:the Modernization of Oxford Univers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82.
  ③互动百科:www.hudong.com/wiki/
  ④郭键.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01-102.
  ⑤⑥⑦杨立军.从十大名校看美国式精英教育[M].学林出版社,2007.1.
  
  参考文献:
  
  [1]周哲伟.建设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科学中国人,2006.
  [2]赖声川.创意学[M].中信出版社,2006.9.
  [3]杨立军.从十大名校看美国式精英教育[M].学林出版社,2007.1.
  [4]钟海青.大学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2009.1.
  [5]Wesley M.Cohen;Daniel A.Levinthal,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35,No.1,Special Issue:Technology,Organiz-ations,and Innovation.(Mar.,1990).

上一篇:探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