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新课程改革中文化传统的迷失与归位(2)

2014-08-04 01:53
导读:最为关键的是,《纲要》的目标和内容上,提出“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优秀传统”,在“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从关照传统

  最为关键的是,《纲要》的目标和内容上,提出“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优秀传统”,在“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从关照传统的立场出发,《纲要》中提出了加强以继承、发扬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教育,其实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同时,是对文化传统进行着“优秀的”选择。然而仅仅继承和发扬却远不能让传统永远保持“优秀”。虽然《纲要》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在课程标准中“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但是从文化根源上看,《纲要》并没有对我们自身文化传统进行有效诊断和解构,就如何补充我们文化传统自身的不足和盲点也明显重视不够。希尔斯曾说过:“传统依靠自身是不能自我再生或自我完善。”[8]15所以,课程改革除了选择、保存、、继承文化传统,还必须面对无法逃避的重任,那就是要对这块满是“伤疤”的“传统布帛”进行修补和完善。

  三、文化传统的回归与课程改革的路向选择
  
  有必要强调,文化传统在自身成长变迁的历程中,“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13]。作为自在文化样式的文化传统只有在与外在的自觉文化(包括外来文化)的相遇震撼中,不断地发生动态冲突而又相对稳定地积淀才能持续发展。然而,这里就需要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有效地自我诊断,对“优”的传统大力继承和发扬,而对于现今时代相对为“劣”的、薄弱的文化根源,则要重新评价并不断地完善。正因为如此,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它可以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系,永葆创新的源泉;若处理不当,它也会成为一种惰性力量,规范甚至扼杀人们的思想创造。基于此,希尔斯明确指出:“一个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是完全代之以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8]2,又进一步说:“传统是人们既有的解决各种人类问题的文化途径”[8]10。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因此,课程改革在路向的选择上应坚持“本土成长”。本土成长绝不等同于本土化。“本土化本身就是文化殖义的一部分,是一个自内的文化殖民过程,是一个主动接受的外烁过程进而得出,本土化无法成为弱势文化有效的解殖出路。”[14]本土化这一说法的背后,蕴含出全然接受外来文化进行本土实践的倾向。萨德勒(M.Sadler)早就提醒过我们:“不能随意地漫步在世界教育之林,像小孩逛花园一样,从一堆灌木丛中摘一朵花,再从另一堆中采一些叶子,然后指望将这些采集的东西移植到家里的土壤中便会拥有一颗具有生命的植物。”[15]而“本土生长”这一路向却坚持将课程改革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血脉之中,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养分和肥料的前提下,要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和细致解析,在把握自身传统优点的同时弥补和改善自身传统的不足和薄弱。也就是说,改革之中需要的不是同过去一切文化传统彻底决裂或是忽略不计,而应该妥善利用传统,补充传统,在传统的地基上构筑课程改革的大厦。而这一路向必然诉求于自身文化传统根源的薄弱和症结的实际解决。
  最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根源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所面临的教育困境及真实的场域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在借鉴、吸纳舶来理论的同时,应该对这些理论的真实历史背景进行反思性厘清与前提性追问。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设定、理论资源的路向抉择切不可急功近利,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维度和改革进取的生命向度,它提供了课程改革的最大实际隐性国情,切不可无视或忽视。由此,课程改革的初衷便要从文化根源上改善我们传统的缺乏与薄弱。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的多维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1. 中国大学排名
  [2]朱德生.传统辨[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4.
  [3]庞朴.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43.
  [4]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11.
  [5]梁淑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77-94.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5-306.
  [7]冯天瑜.中国文化史[M].北京:出版社,2005:17.
  [8][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美]霍尔姆斯,麦克莱恩.比较课程论[M].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10][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4.
  [11]TERHART,E.Constructivism and Teaching:a New Paradigm
  in General Didactics?Vol.35[M].Curriculum Studies,2003:25.
  [1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7-28.
  [1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大学哲学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8.
  [14]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40.
  [15]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6.

上一篇:浅谈电大入学教育和美国大学FYE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试论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