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学校评价体系探究(2)

2014-11-12 01:38
导读:3.“教”服务于“学”——学生主体性原则。学校要建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师评价新体系,推动学生评价新体系的建立。因此,学校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

  3.“教”服务于“学”——学生主体性原则。学校要建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师评价新体系,推动学生评价新体系的建立。因此,学校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是学校要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要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种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三是要从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转变为更关注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评价方式,真正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评价体系重建的探索和体会
  四川省荣县第一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近年来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改革理念下,认真组织学习领会《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等课改文件,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在课程改革探索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和学生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直接探索者和践行者,要使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都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关键在于首先改变过去单一、孤立的传统评价方式,积极探索、践行全面、多元、现代的发展性评价新体系,并以此为导向,引导师生认同并主动投身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下面是我们进行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针对学校实际和特点,积极践行“成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我校是一所普通的高级中学,生源质量相对不如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考核都过于注重学生学业水平的分析和评比,不少学生入学后因与示范性学校学生有明显差距,导致产生“失败”的阴影,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因而难以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水平。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结合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推广,积极推行“成功教育”新模式,其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对题海战术,重视双基落实,倡导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课堂评价“以学论教”,提倡课堂上“让学生能懂”,坚决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二是从起始年级起,针对学生实际研制练习、检测试题,适当降低难度,坚持“让学生做得起”的原则,在学生的进步中逐步提高要求,让更多学生真正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使之找回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三是学校改重点评价学业成绩为重点评价学业成绩的提高,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从进步中找到教和学的快乐。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2.引进新课程评价理念,探索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学校立体评价体系。学校逐步建立起以“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教师评学”、“家长评学”、“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学校点评”的师生立体发展性评价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提高,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其中,认真做好“学生评教”工作,搭建师生间双向沟通的桥梁,让教师更好、更快掌握“学情”,促进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家长评教”、“家长评学”提高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促进了学校综合评价水平的提高;“学生自评”和“教师自评”充分体现了师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课改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潜质。为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能力潜质,学校组建了各种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学校搭台、学生唱戏”,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并将学生表现记录在其中,改变了过去单纯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局限性。现在,学校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又通过各种活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颖.解读高中新课程[M].北京:中国轻出版社,2004.
  [2]朱永新.走进最理想的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上一篇:浅析高中学校教师师德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