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反思现状剖析与学校(2)
2014-11-13 01:03
导读:三、建立教学反思制度 当前,高中学校大部分还没有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学常规工作中,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对教师教学反思缺乏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
三、建立教学反思制度 当前,高中学校大部分还没有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学常规工作中,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对教师教学反思缺乏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的作为,完全凭靠自己的“觉悟”,而在目前教师职业倦怠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有这种“觉悟”的教师实在是太少,教学反思在学校多数教师看来是一种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东西。倘若学校不从制度层面上来加以规范和要求,就根本无法保证教师进行经常和有效的教学反思,学校推进新课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对此,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反思制度,把教师的教学反思列入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以此来保证教学反思落实到位。
首先,要明确提出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要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习惯,教学反思的内容不求多,但要抓住关键问题,从自身因素(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等)开始剖析,弄清楚教学问题与自己的关联程度,不回避自己的问题和责任,找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其次,要立足于课堂开展反思。课堂是教师的工作室和实验室,教师的反思应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坚持一课一反思,学校要把教师的课后反思作为教学检查的必要内容。再次,要从课程设置上保证“反思课”的开设。把“反思课”引入各学科教学之中,便于形成师生相互反思、共同反思的做法和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换位和教学相长”。第四,要把教学反思纳入常规教研工作之中。如在集体备课和教研组活动中增加教学反思这一内容,在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同时,保证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经常性和连续性,将单兵作战变成集体行为,将民间自发的教学反思变成学校组织的常规工作,确保教学反思工作的有序和有效开展。最后,在上述基础之上,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工作,使教学反思不但促进其自身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成为教师工作业绩认可的重要依据,从而不断增强教师的反思动机,不断提高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构建教学反思 学校文化是一种内隐的、深层的、无形的力量,但它又时时处处弥漫在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全部过程之中,并决定着学校工作的成效。因此,反思文化建设关系到教学反思工作的开展和效果。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文化就是的传统,或者说是人们“活法的样式”,反思文化就是学校教师是否有反思的习惯和氛围,这关系到教学反思能否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
目前,教学反思文化在
校园基本处于缺失状态,教师对含有自我否定意向的教学反思还没有完全接受,对教学反思之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在反思中忽视学生资源,而师道尊严的传统又在无意识中强化了这一现状。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积极、、平等、和谐的反思文化氛围,使教师能在教学反思中体验到职业快乐,实现教师的职业追求和价值,进而在内心深处建立对教学反思的高度认可,最终使教学反思成为全体教师的一种工作态度和习惯,成为弥漫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全程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具体来说,学校除开设反思课外,可以通过组建教学反思沙龙,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开辟教学反思论坛,逐步营造健康的反思文化和积极的反思氛围,使教学反思不断被教师所接受和认同。教学沙龙通过平等、自愿的教学反思探讨,可以吸引教师不断参与,培养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兴趣和习惯。开放的网络,有利于教师排除顾虑,大胆参与教学反思的研讨,暴露真实的问题,解决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吴国平主编.反思中国教育[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 金忠明主编.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
教育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