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2)
2014-12-31 01:06
导读:2.3.2 抓住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 纵观现行的语文教材,大部分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佳作,这些佳作中的情感,通过老师会声会色的表达,沟通
2.3.2 抓住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
纵观现行的语文教材,大部分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佳作,这些佳作中的情感,通过老师会声会色的表达,沟通了作者是以学生,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充沛的热情,带着与课堂密切相关的热情的真挚的感情进入课堂,使师生共同体验着教与学的快乐。那么怎样教学生阅读文章呢?
2.3.2.1 一读,课内读通顺,读流利。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最常见是朗读,只有文通辽顺,才能出乎口,入乎心,才能为下一步的感悟做好铺垫。可见,读好课文是欠语文教学的关键。
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一堂课只用四十分钟,教师要讲解、分析、提问……又要给学生大量的朗读时间,能完成教学任务吗?”其实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讲解,分析的时间交给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然后提问。
2.3.2.2 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书不可能没有感受,而更多的情况是老师过多的讲解,压抑了学生感受的表达,就是学生有感受,早晚都要归到老师“标准答案”上,这样就扼杀了学生表达读后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语文老师首先转变观念,改进教方,让学生参与到文本阅读中来。
2.3.2.3 读,课外的读。
阅读仅仅靠课内时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以课文阅读做补充,中小学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是人生思想成长,知识积累,培养爱好的黄金时段,是开展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期。
(1)选读——学生选择喜闻乐见的书阅读。
课外阅读并不是说什么书都看,必须有选择性。阅读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如讲《负荆请罪》一课时,我让学生读有成语故事的书籍,这样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内外结合并延伸拓展,既让学生阅读了健康的读物,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导读——教给学生读课外读物的方法。
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一定阅读方法。俗话说:“授人鱼只一餐之饥,授人渔则终身受益”,说的就时这个道理。实践证明,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不能提高阅读效果,甚至无法把书读好。学生只有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才能“一目十行”,才能读书万卷,达到最佳阅读效果。
由此可见,阅读是语习之本,学生只有发挥了阅读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更加有效的阅读。
3.培养学生的“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灵魂
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去“悟”,而质疑又是“悟”的导火索,是创造思维的起点,可见,质疑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突破口。那么如何质疑呢?
3.1 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作用。
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质疑的权力和创新能力。如今素质的推珩,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3.1.1 创造轻松气氛,营造愉悦。
给学生一张微笑的面孔,一句鼓励的话语或一会耐心的等待,都能消除学生紧张,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的信心,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就要允许学生说话,那怕说错了也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使他们在一种轻松宽容、愉悦的氛围中统一认识。
3.1.2 明确目标,自读课文。
在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自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完一篇课文,比较后进的学生连课文都不能完整地读上一遍。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没有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创造性受到了抑制,也得不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更不可能对文章所描绘的人物、景物、事物等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提高不了学生表达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上要让学生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盲目性,从而能集中精力自读课文。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3.1.3 鼓励学生“说话”。
语文课是训练学生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多说(写)话,可以让学生说(写)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写)读书后的体会,说(写)对问题的看法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设计问题,提问学生,让学生说(写),更好鼓励学生质疑发问。但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要求全责备,要帮助和鼓励他们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同时还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式方法等,使学生敢于并善于提问。通过提问、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善于并勤于思考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
3.1.4 把“写”的空间留给学生。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若读写结合更好。如学习了一篇课文或课外读物后,可写几个美词佳句,也可以写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还可以写读后感等,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必定大有提高。
3.2 创设开放型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要把课堂教给学生,让课堂变成学堂,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变静态为动态,使课堂化,针对疑难问题,师生相互切磋,相互辩论,使问题水到渠成,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拘于教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我不惜花了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孙权在大战前夕”的心理活动;在《鸿门宴》中,讲到“沛公起如厕……”时,我启发学生:“沛公出去之后,层内还有几人?他们在干什么?各自表情怎样?”并且让学生用笔写下来,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讨论十分激烈,收到很好的效果。在上其他课时,我也经常寻找课堂空白,见缝播针,让学生讨论“誓天断李存勋”、“苏轼赤壁下”、“假如我是谭嗣同”等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下还主动搜集,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情趣。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3 注重巧设问题,善设疑点妙设联想。
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的巧设问题、疑点、联想,再次激活其思维火花,让其有感悟。
在教古诗《赠汪伦》时,曾就诗的内容让学生质疑,但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该诗,再次质疑。结果学生提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李白为什么不辞而别?汪伦为什么还要踏歌相送?”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热烈争论,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从李白的为人性格,谈到汪李二人的深情厚意,学生不断生发联想,似乎身临其境。一名学生的发言尤其精彩,他说:“李白是个不拘小节,为人潇洒的人,要走了也不告别,他是考虑到打扰汪伦已多日,告知其我要走,怕双方都难过,所以悄然离去。而汪伦深知好友李白虽然不辞而别,但送别是不可缺少的礼节。再说,汪伦也舍不得李白走,既然他走了,我也得赶来送别,再见李白一面。李白见汪伦岸边踏歌相送很似感激,所以就写下这首诗,来感谢汪伦对自己的深情厚意”。
综上所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继承传经教学的基础上,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改革、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一定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