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2)
2015-01-01 01:40
导读:3.从学科特点着手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文素养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受者真正独立地接触问题,了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具
3.从学科特点着手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文素养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受者真正独立地接触问题,了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物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做一做”,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光的反射)、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惯性),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短(间接测量)等。学习了电学、
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
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了磁和能,回答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某处江边、湖边、池塘边的岩石中有“救命”之声发出等。并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物品的使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
物理学道理,乐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人文素养。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同时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从物理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变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顺应教改大潮,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式学习”倡导的是一种主动实验和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5.从物理改革着手体现人文素养
改革物理考试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列举下面两道试题:
例1: 请你设计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词。
本题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水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四大污染之一,水资源正在遭到破坏,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
例2:(2002 年青岛市中考题 ) 公远前 300 多年前,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 ! ” 2000 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 16 世纪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人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 10 磅铁球,一手拿着一个 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扑通一声,两球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
(1) 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
(2) 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6.以物理教师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形成
人文素养,是指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的蓄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其培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修养,核心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物理教师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和生理变化显著的时期,一个“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受益无穷。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总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通过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发展了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了内心的潜能,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有着极美好的阐述:“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