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建筑设计课教学思考(2)

2015-01-12 01:09
导读:3 改进的几点意见 3.1 注重对设计过程的完整认识 建造是一项严谨的活动,为了改变只重视方案技能训练的教学现状,必须让学生建立对建筑设计过程的完


  3 改进的几点意见

  3.1 注重对设计过程的完整认识
  建造是一项严谨的活动,为了改变只重视方案技能训练的教学现状,必须让学生建立对建筑设计过程的完整认识。建筑设计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方法。广义的建筑设计过程可以理解为从项目策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到最终的建筑落成以及后期使用的全部活动。而狭义的建筑设计过程就可以理解为从设计前期的调研、收集资料开始,到方案的构思、深化,再到施工图设计的全部活动。对于建筑设计课的教学来说,可以从制定任务书阶段就鼓励学生参与,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只给出大致的项目情况,具体的功能要求可以由学生通过调研、查阅相关资料来最终确定;根据教师把关后的任务书学生开始设计,结合技术条件和详细的构造,注重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等等,从方案设计逐步深入,直到最终的施工图设计,通过培养学生对设计全过程的把握,改变以往学生设计缺乏内涵的状况。

  3.2 注重系统化的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学科作为一个工科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要尽量减少让学生“悟”的不确定性,给予学生系统的理论。首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规律性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关注文脉、关注生态、等问题的意识;其次,设计题目需要打破以往以建筑类型为主线的设置方式,进而选择针对性更强、教学目的更明确的设计题目,比如与建构、复杂人文与自然环境下的建筑设计、结构选型与建筑形式、城市文脉与传统街区保护等等。系统方法的讲解再加上系统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建筑设计方法,具备较强的方案设计能力,正应了那句话:“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胜过知识传授。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3 注重建筑设计的技术支撑因素
  建筑是和技术的载体,再好的形式也需要技术和材料的支撑,否则只能成为纸上谈兵。通过学校要让学生认识到设计不仅要考虑形式,更要关注建筑中的各种技术因素;方案设计不能只停留在形式层面,应该深入研究各种技术支撑因素。加强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法规等相关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的横向联系,关注新材料、新结构等科技的新发展,端正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态度。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有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师兼职任教相关技术课程,当然这一点实现起来可能有难度,但是可以邀请相关技术课程的老师加入到设计教学中来,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为同学们解决结构设计等技术难题。学生们加强了技术支撑的理念之后,有利于学校培养一出校门便能独挡一面、进行独立工作的职业建筑师,而不是只能设计外表绚丽、甲方满意,建造起来却造价昂贵的不切实际建筑的设计人员。

  3.4 注重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教师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经常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发现不足,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筑设计的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建筑设计相关的设计方法、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等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广博的跨学科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只有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趋于完善了,才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4 结语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学亦是如此。学生的情况每年都会有变化,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在全球化给建筑设计带来巨大挑战的今天,我们希望学生在离开校门时能够具备独立面对工作的职业建筑师素养,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对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进行不断的思考,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上一篇:关于高职“三位一体”继续教育机制的构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