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在主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2)
2015-01-14 01:29
导读:3.高校通过创新为主流文化提供新鲜血液。一切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高等学校是人才的集中地,高校师生思想活跃、
3.高校通过创新为主流文化提供新鲜血液。一切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高等学校是人才的集中地,高校师生思想活跃、才华出众、智力超群,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文化创造的主力,高校师生是发展主流文化的生力军。高校教师一般来说都是一定领域的专家,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兼有从事科学研究的重任。高校不仅担负着传授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任务。2001年,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6万人,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174.5亿元,科技人员承担各类科技课题研究12.1万项,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415项,占总项目数的77.00%。高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直接为发展社会物质文明服务,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成果将会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为主流文化的发展和壮大提供理论支持。
三、高校直接参与主流文化建设
1.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主流文化建设积累经验。高校校园文化是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是思想意识集散中心,是新潮流的引领者,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十分重要。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高校往往会采取有力的措施,倡导积极向上的文化取向,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就是经常采用的措施之一。高校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来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以文化养人、文化造人。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高校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经验,并在小范围推广应用,在不断改进中逐步完善。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创新来引领文化发展,通过文化来影响社会,为主流文化的发展积累经验,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如北京大学在20世纪初,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今天的北京大学是文化、科技的领头羊。在北大先后产生了陈独秀精神、李大钊精神、闻一多精神、朱自清精神、王选精神。这些思想精华不仅是北大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为社会文化的发展积累了养分,做出了重要贡献。
2.高校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直接参与主流文化建设。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部2008年教育数据显示,普通高校总数达2263所,全国高校拥有固定资产近万亿元,高校教职工人数218万多人,普通本、专科在校总人数超过2000万人。与此同时,高校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十分明显。著名的“五四运动”,就是发端于北京大学,最终扩散到社会,形成一场全国范围的浪潮。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文化传递工作,而且传递的核心是主流价值。高校自身的发展往往超越了当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它通过自身的示范,通过对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倾向进行批判,践行主流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引导社会前进。特别是在当前,人们精神追求低俗化倾向明显,高校要保持自身独立发展的特征,保持自身的独立特性,通过保持清醒的选择、理智的实践和批判精神,承担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责任,通过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与机制,不断地对社会产生影响,引导着大众的生活,引导社会前进,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
3.高校教师和学生是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师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对社会现实总带有文化理性的思考。教师通过“著书立说,以学者的身份、以学术的方式参政议政,参与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咨询等”。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为政策的改进提供建议,通过对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这些建议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公众产生影响。高校教师作为政府高层的“智囊团”影响着政府的决策,还走进中南海“非常课堂”。据报道,自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已经进行了62次集体学习,共有125位专家学者相继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在这些专家学者中有25人是大学教师。
高校师生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还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们通过自身的行为为社会阐释了什么是高尚。近年来,不断有师生被社会奉为楷模,成为全习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推进主流文化建设。在近几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有多名师生入选,如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徐本禹、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湖南怀化学院学生洪战辉、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2009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的集体。他们的事迹广为传颂,不断激励着人们走向崇高,他们通过不断践行主流价值观的方式,推动着主流文化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