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2)
2015-01-19 03:04
导读:3 创造性复述和主题。 复述课文是对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培养表达能力的方法。对已经学过的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在不脱离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或部分
3 创造性复述和主题。
复述课文是对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培养表达能力的方法。对已经学过的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在不脱离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或部分情节的加工,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更应当增加对有情节的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复述。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可以在学生中间开展“当我长大了的时候”,“假如我是……”等为主题的演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自己未来那多彩的人生。
语文教学既要充分利用课上四十五分钟,又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
作文教学是语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教学及批改的方法虽然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实作文教学及批改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
1 一题多写。
思维是一种高度紧张而精细的智能活动。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经验、观点、个性不同,其思维的方向、角度、质量也就会不同。同一个作文题目,会有不同的写作思路。例如:以《快乐》为题写一篇作文,可写的角度很多:成绩进步了是快乐:帮助别人度过难关是快乐;看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统一是快乐;听到“嫦娥二号”成功探月是快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针对同一作文题目写出两篇、三篇,甚至更多篇不同内容的作文,内容不同则思路不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得到了训练。
2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中考、高考采用较多的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特点是不设置审题障碍,开放性强,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比较大。学生既可以用给出的话题,如:“理解”、“奋斗”、“起点”……做题目,也可以在话题前面、后面或前后加上适当词语,自拟作文题目。同时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体裁来表达内容。这样的作文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也应加强话题作文的训练。
3 自评自改与互评互改相结合。
作文批改采取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写作能力。一篇作文写完后,教师先不要急于收上来,可以找2~3名学生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评一评”,看该文是否达到写作要求,指出该习作中的优缺点,如:词语的运用、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然后由小作者本人一下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写的还不满意,需要做怎样的修改。
学生在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活动中是以发散性思维训练为主的,他们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总之,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广泛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要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路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