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素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必须善于多向思维,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应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巧设问题情境,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和批改方法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训练方式;发散性思维;流畅性
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实施“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党和领导人多次指出“没有创造力,党没有希望,国家没有希望,没有希望。”因此,培养创造型的新一代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教育的主旋律。
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必须善于多向思维。所以我们在重视聚合性思维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异想天开,不落俗套。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从培养其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而要培养这三种特征,很重要的一条是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够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逐渐培养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下面就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巧设问题情境,鼓励多角度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首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独霸”讲台。要始终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要具有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设法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探索求异的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多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训练表达能力,扩展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如在教《故乡》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中间人物,还是多余的人?提出多种设想,供学生研究探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屡遭失败,降低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不敢拓宽思路,不知从何处入手思考;太容易的问题则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达不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设计课堂问题。问题设计的巧妙,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方位思考问题,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巧设问题情景,而且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面向的思考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出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延迟判断,对学生讨论中形成的意见,教师要暂缓下结论。学家托兰斯认为:延迟判断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使学生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避免学生萌发的一些创新性的思维受到抑制。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只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理解,且言之成理与答案意思相近,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即使学生回答的意思不对,甚至是可笑的,教师也不要简单的否定或嘲笑,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回答中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耐心的解答,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发展,思维得到训练。
二、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自由思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要结合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鼓励学生自由的思考。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1 续写结尾。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结尾都带有无穷的余味。或给读者留下悬念,让读者尽情去想象;或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有待于读者去深入地挖掘。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文章的特点,在学完全篇文章后及时安排学生课下续写文章的结尾。这些文章结尾的续写可以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思维的创造性,给每一篇文章续写出丰富而又完美的情节。如:学完《小橘灯》一课,可以安排学生续写出文中当年的小姑娘现在是什么样子,她过着怎样的生活;学完《变色龙》一课后,可以安排学生续写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完狗咬人的事件,离开广场后路遇将军哥哥的情景;学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可以让学生想象:皇帝游行大典结束后,对老百姓会怎么样?对小孩子会怎么样?对大臣们和骗子会怎么样?反过来这些人又怎样看待皇帝?然后写出课文的续篇。
2 编课本剧。
随着影视的普及,看剧已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有相当多的学生也想过把演戏的瘾。教师完全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兴趣,在学完有关剧本的知识后,让学生把一些情节丰富的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自编自演,比如:《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荷花》等课文都可以完全由学生自由结组改编成独幕剧或课本剧,并在班上进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