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2)
2015-02-12 01:19
导读:三、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拓宽人文素质培养渠道 (一)突出课堂教学在培养人文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阵地,也是历史教学实施人文教育
三、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拓宽人文素质培养渠道
(一)突出课堂教学在培养人文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阵地,也是历史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要以创新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措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1.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渗透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在历史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史为鉴、服务,以情为主、情理相融”的教学理念,由此统领历史教学工作。实现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尊重差异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以这种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培养。
2.要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勇于创新,形成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个性化教学。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导语,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若干问题,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起来,使之能集中学生精力,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讲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从19世纪末世界发展的特点人手,然后打出19世纪末的中国时局图。既能引起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也能树立“大历史观”。
其次,要精心组织教材。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教材处理上,就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要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实践、探究相结合,体现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上;要以生动充实的史料作支撑,有效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更好地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比如,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中,利用地图、图表等手段,将每一个列强修筑的铁路、开办的工厂、开采的矿藏、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勾勒出来,使学生了解和是不可分割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到了哪里,政治掠夺就到了哪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再次,要夯实教学环节。要充分体现学生人文素质的生成性和建构性。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确保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板块;要保证教学环节的连贯性,使教学过程成为环环相扣的认知整体;要把握各环节的性,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中,甲午战争的失败一政治借款一经济、政治侵略一中国殖民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使学生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同时了解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要精心设计结语。结语是教学过程的升华,重在提炼一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精髓,对后续学习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结语设计要体现完整、精炼的特点,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指导作用,对教学效果画龙点睛。比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的结束语: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进一步加剧,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国家主权被瓜分殆尽。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国已不国的局面,中华的仁人志士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苦苦探索,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一个又一个的奋斗历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3.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断地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比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采取了故事激趣法、形象再现法、表现法、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合适的方法辅之以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了以往历史教学单调、枯燥的格局,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发挥选修课、活动课在培养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选修课、活动课,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历史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历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要准确把握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原则。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要遵循开放性、自主性、人文性、综合性、层次性等原则,积极创造条件,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确立选修课的教学模块。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结构的需要,开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模块。同时适当体现地方特色,开设“秦汉史”“汉唐文化史”“陕西历史”等,使学生了解乡情、县情和省情,对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有着重要作用。
2.要准确把握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主要特征。历史选修课、活动课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适应性。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能够引发多生的兴趣。二是激励性。要让学生参与制订活动计划、选择活动伙伴、组织活动开展、参与活动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三是实践性。要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活动课题为载体,展开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四是创新性。课外活动在时间、空间、内容、过程等方面的拓展,赋予学生创新的责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五是合作性。要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既有共同要求又有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发挥特长,使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
3.要准确把握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类型和活动形式。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类型和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一是组织历史专题讲座。要根据课堂教学反馈和学生求知兴奋点,确定专题,如“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二是组织历史主题班会。根据教学实际和思想教育的需要确定主题,设计方案。三是编辑历史报刊。四是组织历史参观。组织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和大型历史活动展。五是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如组织知识竞赛、专题辩论会、比赛、小论文评比等。六是组织课外阅读。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l生,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人文素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另外,历史教师高尚的师德、宽广的胸怀、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是感染学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