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的探究(2)
2015-02-23 01:05
导读:3.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大量毕业生扎堆就业,给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增加了难度。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日益困
3.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大量毕业生扎堆就业,给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增加了难度。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其突出原因就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表现为东中西部区域性就业矛盾、城乡就业矛盾、客观需求与现实编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使毕业生就业过分集中在岗位有限的东部和大中城市,集中在需求人数日益减少的
岗位竞岗,毕业生在此就业下实现专业对口就业,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而有着巨大就业潜力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却很难吸引到当地和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毕业生,人才缺乏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面对结构性就业矛盾,毕业生要实现专业对口就业难度相当大的。
4.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与就业紧密对接的机制,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当前,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的关联度不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前景,而是采取“因师资设置专业”“发展容易上马的专业”,盲目地追求大而全,甚至赶时髦,一哄而上,设置了一些不强不特、趋同趋热的专业,导致大学生就业的总量矛盾和专业矛盾并存,就业市场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比如,一些文史类和类师资限制少、低,成为最易办的专业,一些高校便在近几年的学科调整中,争先恐后设立了许多文史类、管理类专业;不少工科高校开设、、管理类的“小文科”专业,医科院校开设普通专业等。其结果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众多,社会需求却渐趋饱和,造成就业紧张,找工作都特别困难,何谈实现专业对口就业。
5.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2006年,据对广西柳州市、南宁市200家民营企业进行调研表明,83.42%的被民营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不能马上为企业带来效益,所学知识与岗位需要脱节,所学不能致用。再据同期沈阳人才市场调查显示: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且多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与此同时,30%被调查毕业生反映其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看书、到企业、听讲座等方式来补充。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三、提升就业与专业关联度的办法和措施
1.成立“经济发展和专业设置委员会”,探索适应地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建议成立由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专家组成的“经济发展和专业设置委员会”并长期发挥作用,瞄准地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科学地分析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要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加强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人才的近期、中期、远期需求趋势分析预测,高校调整专业课程及前瞻性地设置专业,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专业与就业关联度的提高。
2.校企紧密合作,订单式定向培养,实现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校企紧密合作,订单式定向培养”就是高校与企业以协议形式,确定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至少提前一年进行角色定位,高校按企业对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强化企业的实用课程,以实现高校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的目标。在这方面,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作出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此,各高校要在保持原有就业渠道的基础上,为解决用人单位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和学校培养人才模式的单一性的矛盾,应加快实施“就业基地化,实行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战略,进一步推动学校就业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保证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建立和健全大学毕业生非公经济实体就业的
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毕业生到非公经济实体专业对口就业。非公经济实体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和重要渠道,毕业生面向非公经济实体就业人数和比例将逐年提高。但由于非公经济实体福利、
劳动保障等政策仍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毕业生担心非公有经济实体用工不规范,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现实问题,非公经济实体即使有专业对口适宜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仍坚持“首选进政府,无奈去国企,实在不行到私企”的择业理念。因此,只有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实体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大学毕业生到非公经济实体就业的相应保障措施,才会使更多的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非公经济实体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