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的探究

2015-02-23 01:0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试论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的探究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就业的具体情况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就业的具体情况,系统分析了造成就业与所学专业关联性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专业关联性 原因与对策
  
  高校生的就业是高层次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最重要的一环,在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能否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对口或提高就业与专业的关联性,直接关系到国力的科学发展。随着我国高等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始从“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过渡,国家也开始施行“以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毕业生就业开始以市场为基础,实行自主择业。由于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国家所能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没有显著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困难。一些专业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的毕业生为及时实现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其择业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已不仅仅是学用一致了,其结果是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日渐减弱。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关联现状

  1.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强求专业对口。“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高校毕业生离开“象牙塔”步入就业,是其人生的巨大转折,面临人生就业的抉择, 当代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能否能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则越来越不成为大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的强求了。据对广西4所高校1566名2006届毕业生问卷显示:被调查毕业生在确定工作单位时首要考虑的三个因素,一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占57.57%;二是否能提供好的“水平及福利”,占52.05%;三考虑“就业地域”,占36.44%。仅有6.49%的被调查毕业生择业时强调专业必须对口就业,42.72%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即可,超过50%的被调查毕业生则表示只要实现就业,专业是否对口就无所谓了。 大学排名
  2.大学生兼职、岗位与其专业的关联度较低,选择学用一致的机会和空间不大。兼职、是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通道,也是大学生就业的“热身赛”。因此,选择与本专业一致或相关的岗位进行兼职、实习是在校大学生的“理想”选择。但现实中,大学生的兼职、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的关联度较低,兼职、实习难以学以致用。据国内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网对全国1800家提供的2007年暑期兼职机会的企业和10663名参加2007年暑期兼职和实习的大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1800家企业提供了7578个兼职实习机会,明确学历要求的不足5%,对专业或资历作出要求的仅有2.7%。对于10663位参加暑期兼职、实习的大学生中只有153位运用到专业学科知识,占1.4%,涉及专业的前三位依次是设计、编程和教育类专业。由此可见,大学生兼职、实习的机会日益增多和透明,但岗位与其专业关联度很低,毕业生兼职、实习通道中,选择学用一致的机会和空间不大。
  3.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学非所用的比例相对较大。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毕业生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和生活得以保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的科学、健康发展。为此,各级党委、政府,高校都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倾注了全力,在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实现了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毕业生学非所用、人不能尽其才的比例相当大。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全国“现在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后,80%从事的都不是原专业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全国每年毕业的几百万本科毕业生中,仅有20%的已就业本科毕业生实现了学用一致。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原因

  1.供求总量失衡的基本格局让毕业生很难实现大多数专业对口就业。近几年来,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基本保持在1000万左右,上年结转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社会当年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总数约1100万个(新增+自然减员),缺口约1300万人。同时,根据人劳部连续几年对全国103个城市就业市场抽样表明,需求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约占总岗位的22%,即近几年来明确接收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每年不足250万个。而同期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从2003年的212万、2008年的559万,一路攀升至2009年的611万,即当前明确接收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不足2008年、2009年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供求严重失衡,而且这种供求总量失衡的基本格局将在相当长时间里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其势必导致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相当困难。
  2.历届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总量逐年增加,给毕业生以沉重的压力,专业对口就业成为理想。2003~2007年这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了一倍多,而全国就业率每年基本维持在71%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有约30%的应届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随着每年毕业生总量的大幅度提高,致使每年未能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如2006年未按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突破百万大关,2007届毕业生截至9月1日就业,尚有144万毕业生未按时实现就业。面对每年遗留下的如此巨大的待就业毕业生和每年都要走出“象牙塔”的巨量应届毕业生,大多毕业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只好“慌不择食”地就业,专业对口就业的想法被暂时抛到九霄云外了。据对广西某院校170名2004届、340名2005届艺术类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表明,面对越来越多的师兄、师姐无法顺利实现就业的现状,毕业生已不追求专业与工作的对口,逐步接受了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数据显示,2004届和2005届毕业生择业时,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不一致工作的人数远大于完全一致的人数,两者幅差分别为32.05%和41.11%。
上一篇:简析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模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