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型塑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如何可能(2)
2015-03-26 01:14
导读:(三)不再以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实现为目标 夫子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今日大学生亦复如是,若生于当世,亦应
(三)不再以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实现为目标
夫子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今日大学生亦复如是,若生于当世,亦应深以此为忧吧。“修齐治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传统知识分子具有的宗教性道德,在今日大学生身上多已灰飞烟灭,甚至在他们身上本应具有的性公德亦鲜有见。换句话说,今天的大学生不再以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实现为目标,传统读书人眼中之正道,在他们看来显得迂阔而不合时宜。
陈来先生曾说,“的价值和功用是不能以短视的功利主义的角度去了解的。表面上看,文化的具体作用似不明显,其实文化的功用是‘无用之大用’。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一个没有文化创造,没有文化品味,没有文化理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利主义盛行,只知道追求物欲满足的社会,不过是一个暴发户的庸俗社会。”中的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正是医治此沉疴的一副良。以儒释道为主体和核心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如提倡的道德,强调人格修养的完满,重立命安身之本的建立,佛家强调心性修炼,和道教强调的清净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均有利于精神境界的提升。总之,一个大国的崛起,靠的绝不仅是所谓的、科技和军事等为主的综合国力,而更应是靠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崛起。
三、型塑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之可能性
如上所言,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慎独,它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要在功名利禄、醉生梦死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在传统文化看来,只有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才能实现平治天下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不在于一种有限的、狭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一种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然而今日,型塑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面临多重困境。著名学者郭齐勇先生从两个方面对此作了细致分析。他认为一方面大学中的人文面临来自现代化、全球化、功利化的时风的挑战与压力。另一方面,大学人文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人科自身的课程体系的缺陷。
他说,由于教育体制本身的种种问题,由于揠苗助长式的幼儿教育、小中学教育片面地膨胀技术知识与过早的分科,使大学教育对象的东西方人文素养十分薄弱,特别是传统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之修养十分欠缺。他认为目前的大学人文教育,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弥补我们的学生从儿童到青年理当受到的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与文明的教育。此外,几十年来受苏联影响,大学人文学科本身的教学工作最大的弊病是,课程体系成为概论加通史的模式。由此,我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教育,往往变成背诵无聊教条的过程,学生变得不会思考,没有思想和反思的本领与能力,学生所获益的甚少、甚浅,只是为了应付
,无关身心修养与国计民生。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国民,或平民化的公众知识分子。
透过郭齐勇先生的分析,我们可更加肯定型塑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的确非朝夕之功,但并不是说没有可能性。以笔者陋见,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的煅造,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加大对本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工作
首先必须扭转文化激进主义支配社会价值导向的地位,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在重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文明成果。文化是延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没有一个民族能疏离自身传统而真正走向现代化。而今,在经济全球化激荡之下,更需要我们做好发掘、传承、参与、创造、转化的工作,整合本民族文化资源以应对其他文明、文化的冲击,并在树立本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优秀文化。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开设大学生人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要抓好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是要抓好大学生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建立制度化通识教育。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采用的苏联教育模式,即从大学一年级就实行专业教育,过早过窄过细的专业划分,恰恰严重限制了我国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展。尤其不利于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性思维和研究。值得欣慰的是,北大、清华、复旦、武大等高校近年来明确提出了本科教育要走向“淡化专业、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发展”的转型目标。雅斯贝斯在其《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阐扬了“轴心时代说”,即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时期,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东西方各大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的思想、学说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一直到今天。人类无法真正实现对先辈的超越和突破,并且在遇到重大灾难和变故时,都须回到先哲那里寻求智慧、吸取能量。或许正源于此,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早已面向本科生开设经典著作通识课,故而,甘阳先生才有“我们也需要自己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疾呼。
郭齐勇先生强调,我们需要改变现行的概论(原理)加通史(专史)的通识教育模式,使之变成以研读中外古今之原著经典为主的方式。学生应直接读一些东西方文学、史学、、道德、、宗教等领域里的原创性经典,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原创力的人才。以五经为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人研习了两千多年的人文经典,我们毫无半点理由将其抛弃。大学生理应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起码的教育,例如修习《四书》《》《》(选)《史记》(选)《汉书》(选)《诗经》(选)等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理当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教材,是中国人的信念、信仰与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依据,是立身行世之本。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综上述,型塑大学生人文品格,无它路和捷径可走,惟有在树立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加大本民族文化的转化工作,并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开设大学生人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也惟有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在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才能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才有真正的文化复兴和民族大业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