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瑞吉欧中国化的教师角色的塑造(2)
2015-04-10 01:11
导读:二、当下中国幼儿教师的角色分析 1.教师是儿童活动的组织者。通常情况下,幼儿教师是兼有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双重特点的,但主要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
二、当下中国幼儿教师的角色分析
1.教师是儿童活动的组织者。通常情况下,幼儿教师是兼有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双重特点的,但主要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所谓活动的组织者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活动的发起者、控制者、结束者和评判者,是主动参与的。因此,儿童的活动不再是儿童的而是教师的,所以才有了“儿童游戏”成为“游戏儿童”。
2.教师是儿童学习的主导者。儿童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怎么样都是由教师说了算。问题不只是在于教师的选择,还在于教师的方式。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想当然地把自己想给又能给的认为是儿童想要又能要的。可是儿童的天空与成人是不同的,否则何以会有“儿童的一百种”?
3.教师是儿童生活的安排者。儿童生存的内容是教师赋予的,或者说填塞的。儿童做什么、怎么做,都由教师来决定,面对十几个、几十个孩子,似乎教师一声令下,他们就会一同饥饿,一同睡意绵绵。但教师究竟对儿童了解多少?
4.教师是儿童成长的计划者。现实语境中没有人会将华生的极端行为主义观点奉为信仰,但却能屡屡犯禁而浑然不知。教师规划儿童的未来并付诸实施,不管儿童是否喜欢,也不问他们是否愿意。而问题是教师何以能决定儿童的生命?
三、中国瑞吉欧式教师角色塑造
角色塑造是职业范畴的用语,是自然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走向职业人的历程。角色塑造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要有角色认知。就教师的职能而言,既有其一贯的传统内涵,又深具一定的时代内涵。所以,当今的教师角色要以不变应万变,又要以变应变。朱家雄教授曾说,瑞吉欧幼儿方式的成功主要在于它顺应当今世界幼教改革的潮流。那么“潮流”的内容是什么?即发挥潜能,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全面发展儿童的培养,而在这一过程中,尊重与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在吸收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过程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角色认识在瑞吉欧式教师角色认知过程中,由于背景有差距,文化传统也不同,我们绝不能简单地角色模仿,移植,而要从表象看本质。尽管目标相同,但是达到目标的方式和步骤是可以不同的,也即所谓的“的才是世界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要经由角色分析。如果角色认知解决的是共性问题,那么角色分析就要解决个性问题。如果前者是机构到集体行为,那么后者就是个体行为。瑞吉欧教育方式在中国推行十年中的上热下冷现象,尽管有诸多影响因素,但有一条是不能或缺的,即幼儿教师的低调态度。当然,教师角色的转变不能依靠个体的自我转变,但没有个体的努力也就没有集体的效果呈现,职业生涯设计对于幼儿教师同样不可或缺。
3.角色努力。有目标不等于有结果。目标的实现是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其中情、意尤为关键。成功的角色塑造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教师的角色努力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提高。不管是群体塑造还是个体努力,态度都很重要。某种程度上,态度决定了结果。
在中国瑞吉欧式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一定会有诸多挑战,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切忌模仿。“东施效颦”的古语犹在,参观也好,研究案例也罢,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场景,教师是有血有肉的人,成功的教师绝不是“像谁”,而是在“是谁”中成为自己。第二,重在创新。“中国瑞吉欧式”而非“瑞吉欧式中国”立意即在于此。成功不在于重复而在于摸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式。第三,贵在持久。教育事业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独指学生培养,教师的改造何尝不是如此,甚或更难更久。当然,时不待我,必须只争朝夕。但要清楚事情的发展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差别是过程的长短。
狭义的中国瑞吉欧式教师角色塑造已是挑战,广义的教师群体——家长、社会中的成年人的角色塑造更是难上之难。不管怎样,开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