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审视与专业重塑(2)

2015-06-04 02:32
导读:2.辅导员价值感的沦落。首先,辅导员价值感的沦落来自于现实与理想的比较,踌躇满志的他们期待着社会的认可。其次,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包括各

  2.辅导员价值感的沦落。首先,辅导员价值感的沦落来自于现实与理想的比较,踌躇满志的他们期待着社会的认可。其次,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包括各行各业收入的有形比较、付出劳动的无形比较及满足感的比较。这种比较常常引起上的失衡,并带来工作上的滞后和被动。最后,来自于与任课教师的比较,即教书育人与育人的比较,那种传授知识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会引起辅导员轻微的嫉妒与自卑,知识的引导似乎让一切说教黯然失色,这又使辅导员将自我价值打了折扣。然而,尊重个人选择与个体自由是现代文明的表征之一。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或无法对社会价值达到真正的认可,就会造成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脱节。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推崇个人价值,虽然表面上看来,由于分工细密而导致的集体协作成为单位之间竞争的关键,但并不能将个人淹没于集体之中。每个人不仅对外界事物有价值判断,对自身也应有相对明确的价值评价。

  3.辅导员工作“非职业化”。辅导员工作“非职业化”,导致辅导员非正常流动快、在岗时间短的现状。辅导员队伍严重不稳定,许多人刚参加工作甚至上岗前就不得不面临转岗的问题。他们感受到的只是分流、转岗的压力和对前途的迷惘,而无法从前任同行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更看不到自己今后的从业方向和努力目标。辅导员工作的“非职业化”,一方面,导致“短期行为”严重,辅导员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不能潜心钻研业务,不能安心本职工作,为了转岗而想方设法代课,为了考研而对工作应付了事;另一方面,由于留用时并非专业人员,又未经正规培训,加之从业时间短,辅导员素质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此外,由于学生学习时间是45年,而辅导员流动太快,使缺乏连续性,工作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三、提高辅导员的职业价值感

  1.改善辅导员的工作条件,提高其职业社会认同感和价值感。从2006年9月开始实施的《规定》,对辅导员的职责、选配、管理、培养和发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重塑。首先,将辅导员定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骨干力量”,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了细分和职责归类,减少了辅导员承担的纯事务量。其次,要求落实辅导员特殊津贴制度,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和收入水平,改善辅导员的生活、工作条件,真正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地位,以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提升在岗辅导员的职业社会认同感和工作热情。

  2.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拓宽其后续发展空间。辅导员队伍应具备专业化、专职陛、稳定性的基本特征。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应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二是逐步推行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为专职辅导员的聘任、考核、晋升等设计职业通道,使他们工作有动力,发展有前景。三是规范辅导员的继续学习和培训,根据高校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对辅导员进行定期考核与淘汰。四是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拓宽辅导员的后续发展空间。在保证并促进辅导员履行好职责的同时,按一定的发展方向(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培养他们,畅通他们的发展渠道。

  3.营造和谐的工作,为辅导员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心研究表明,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益复杂,已成为一个融专业教学、后勤管理、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辅导员要与校内各岗位的人员紧密联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各岗位人员要充分尊重和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关心辅导员的成长,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特别是高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更要主动关心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帮助辅导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改变辅导员队伍的“非职业化”现象,鼓励其向专家学者型发展。辅导员专业化要求每位辅导员都要有自己侧重的领域,如心理学、或者社会学,人人都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把这一专业当做一种事业,通过学生工作和教育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使每一位辅导员都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从发展趋势看,政府、社会,尤其是学校将主动为辅导员搭建进一步发展的专业平台。目前,至少有两个平台: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分出“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虽然,当前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但辅导员由于偏重德育实务,绝大多数因为理论欠缺而难以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因此,构建结合辅导员岗位特点、偏向实务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是一大发展趋势。《规定》中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根据辅导员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结合各校实际,制定辅导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具体标准,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不久的将来,高校将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不同级别的专职辅导员。二是构建辅导员专业培训提高平台。辅导员如果没有自身发展的专业平台和理论体系,即使有作为,也难以在高校“重理轻术”的现实环境中确立地位。辅导员是注重实践的教育者,其专业化、职业化特点日益明显,一个专门针对辅导员的新专业必将在未来以法规的形式被明确界定。这将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举、兼有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专业属性、强调实务的新专业。该专业可能下设心理咨询、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各高校将鼓励辅导员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或专业,从而培育出学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不是狭义上的专业化,即辅导员要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而应是广义上的专业化,即辅导员队伍要向专家学者型方向发展。辅导员专业的外延和内涵宽泛,辅导员在做“通才”的同时,应根据自身学科背景和兴趣,选择某一领域为主攻方向,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所谓“术业有专攻”,辅导员只有针对某一领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实践,才能使工作更具实效性和专业性。

上一篇: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