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高校思想与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最近教育界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讨论甚热。但由于网络是新生事物。其特质有一个发展显现过程,故对网络道德本质、核心价值和教育方法的把握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使得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或不知所措、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缺乏对策等现象。加上学校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实践,轻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辨析力、选择力和创造力,使大学生难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道德价值定位;有些学校德育工作过分拔高了道德标准,使之“神圣化’,选择的模范人物过分夸大宣传,使之太崇高、太伟大,使同学们感到高山难以仰止,学不来。忽视了对学生基本道德标准的确立和塑造。
(一)就教育方式而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读报刊、念文件、听报告、座谈等形式,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式、填鸭式、强迫式的灌输教育方式。这种单向型的方法,其基本特征是教育主体居高临下,信息由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单向灌输,教育主体不关注教育客体的信息反馈。而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使这种“一言堂”、“一厢情愿”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大打折扣。
(二)不少师生认为,网络交往具有自由性和隐密性。学生在网络上的道德人格和思想政治表现十分复杂。如某学校一项已被师生通过的改革举措,在网上却引起很大的争论,各种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交锋十分激烈。
(三)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网络时代。很难较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得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局面,感到“难教难管”。
(四)虽然不少教师在实践中也深感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但鉴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这些特殊性和规律还没有被人们所把握,所以,不少教师在“十分复杂”面前,显得不知所措,知难而退。
三、大学生网络德育——高校德育的新机遇
在21世纪,随着政治、与文化的进一步变革,以上这些价值差异乃至冲突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消解和融合,且也愈来愈不可能仅由任何权威人士或权威机构施以简单的正误裁决便可达成共识决定取舍。传统的“美德”式的教育,仅仅要求学生只接受几条道德规范己经过时,然而就此完全抛弃传统而置大学生于放任自流的地步,不仅不利于他们养成为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还会对其发展也会产生诸多隐患。这些都客观地要求对传统德育面临的任务、方法、内容、途径等进行观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