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

2015-08-08 01:2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论文摘要:信息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作为高校思想工作者,必须针对大学生道德现状,与时俱进,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已深人到的各个领域。网络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对中国网民中的特殊群体—青年大学生影响颇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其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45. 2%。然而,信息网络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研究并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青年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及原因

    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着一些困惑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1.道德认知缺失。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信息的出现超地域特征,打破了原有、地域之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约束,使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于我国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方面与西方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必然会带来信息流量和流向的不平等,使得一些西方发达的国家可以趁机利用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到处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特别是对我国青年学生传播错误思潮,传输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以削弱我国优良的文化道德传统和基础。这种传播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缺乏辨识能力的青年学生极易受骗上当。据《世界报》1997年发布的统计数字,在互联网上的输人、输出信息流量中,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这个对比是惊人的。

面对这种冲击一方面,青年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因其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的阶段,这种冲突对他们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容易破坏学生已经积淀到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道德认知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和动荡,再加上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的步伐没有及时跟上,使青年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处于缺失状态,没有一个稳定的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

    2.道德取向紊乱。尽管各国对网络社会都有意实行监管.但由于不同国家和的迥异,现有技术手段的限制,任何国家都难以按本国的意志对跨国界的网络社会实行有效的超国界监管。这使得网络社会在政治宣传和动员中能充分展现混饨学所言的’‘蝴蝶效应”。当某广有影响的事件出现以后,在网络上各个公告栏(BBS)、组(News—group)以及邮递列表(mailng-list)等地方会迅速做出反应,并以“多对多”(many—tOmany)的交流形式在电子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经常上网的青年大学生来说,经常接触到这一类情况,他们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趋于个性化,多样化,而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互联网所容纳的信息的产出已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且法律的控制还处于自身提倡言论自由却又控制言论自由的两难境地之中,这样,就更增加了无意自律的消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倾泻反的色情、暴力内容。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形下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因此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由于互联网造成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道德价值取向紊乱的现象。

    3.行为选择不定。网络主动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非群体活动对象的选择多由大学生自主完成,因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彰显。但因为信息网络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如果大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学会选择,就会为一大堆信息所淹没。这些不良信息主要包括:一是有害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流毒。美国的一项表明,因特网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平均每天可收到1232个色情信息;二是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多数不能直接侵人他国民众.而在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天然地域的屏障作用已经消失。这类信息虽然数量不多,但其造成的危害却远远超过黄色信息。三是导致青年学生人格擅变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尽管可以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力,还可以提高其英文的阅读能力,但同时,如果青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则可能长时间沉腼其中,导致生活规律紊乱,人格发生改变。在不良信息的包围下,青年大学生因道德认知的缺失,道德取向的紊乱,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造成的责任感、诚信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作为网络道德行为主体在进行行为选择时显示了不确定性。一是不确定自己如何选择。因为判断的紊乱,无法确定选择标准,所以大学生不能(无法)确定自己怎样选择才是对的。二是行为选择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标准的多重性,加上选择多由大学生自主完成,网上行为选择又具有匿名性,可以摆脱他律,所以青年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行为选择过程中常出现摇摆变化,不仅在不同场合不同行为选择不同,而且在不同场合其同一行为的选择也不同。

    4.道德行为失范。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一“熟人社会”里,依靠熟人的监督,青年大学生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由于他们的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自律意识较差,所以一旦“进人”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互联网这个“自由时空”的界域,那条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起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另外,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彼此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网络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少人干预、过问,更难以和控制。运用它的一些青年大学生还没有从精神境界上与之匹配,因此很容易造成道德行为的失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犯罪。犯罪主体以青少年的介人为主,且大多数是精通电脑的学生。据统计,在国际互联网上肆虐的“黑客”中,多为年龄在14-21岁之间的高中生或大学生。二是“网上交友”。网上交友本来无可厚非,但有一些大学生在网上打情骂俏,谈情说爱,倾诉心事也说尽谎话,骗取对方的信任。三是学习不诚实。在信息网络上,只要你交付一定的费用,符合要求的论文就会及时地发送到你的电子邮箱里。因此,有部分缺乏自律的青年大学生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文交给老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能从网络上购买。

    青年大学生是整个青年群体的佼佼者。他们担负着传承文明,建设,实现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其使命能否顺利实现。特别是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特网上不良信息泛滥,加之缺乏有效的网络监控运行系统,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他们出现了思想观念的西化倾向、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的倾向、的异化倾向、现实情感的冷漠化倾向、社会交往能力退化的倾向和法制观念的淡漠倾向。并因此产生了不良行为,特别是他们生活在网络社会,容易把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的规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引发人际关系淡漠虚假等社会问题的产生,所以加强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紧迫。

上一篇:恶之花,还是良药——论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 下一篇:没有了